“崤函古韵”之四《空相参禅》

2016-04-25 11:03:37来源:三门峡日报 作者:焦森森 王景春

其实,这段对话,可以看作是达摩的大乘禅法与南朝重义学的小乘佛法的不和谐碰撞。小乘佛法以追求个人解脱为目的,认为人不能成佛,信仰者通过积累功德,可以达到阿罗汉果和辟支佛果。大乘佛法把普渡众生作为目标,认为信仰者通过修行,都能成佛。梁武帝虽然长于持论教义,说凡道圣,但心性未明,当然难以接受达摩的观点。

沿着空旷的院落前行百米左右,几块被风雨剥蚀得字迹漫漶的石碑映入我的眼帘。其中一块《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石碑,相传为梁武帝所撰。碑文中的达摩“以精灵为骨,阴阳为器,性则天假,智乃神与。”“形如天地体如空,心如琉璃色如雪。”俨然是一尊菩萨。专家考证认为,此碑与明代石碑相似,应为后人伪作。不过,让曾经轻慢过达摩的萧衍说出如此无以复加的溢美之辞,倒不失为一种搞笑的杰作。

达摩与萧衍机缘不合,便动念北上,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北魏的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有在永宁寺与达摩的谋面。

不幸的是,佛事极盛的北魏,依然没有给达摩提供弘扬大乘禅法的机会。

北朝佛教重禅学,这本应使达摩如鱼得水。但当时中原流行的禅法,与达摩的禅法在很多方面相左,加之他与众不同的宗教生活方式,使达摩为中土佛教界排斥。于是,达摩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只身来到嵩山少林寺,开始了长达九年的面壁修行。

嵩山少林寺的初祖庵、面壁石、立雪亭等,印证着中土大乘禅宗滥觞于菩提达摩的这一史实。

“崤函古韵”之四《空相参禅》

空相寺达摩塔院

空相寺院中的最高处是达摩殿。站在这座明清风格的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大殿的台阶上凭高而望,但见台原起伏,沟壑纵横,广袤的田野,徐徐的春风,把我的心情抚弄得清远而宁静。

在中国佛教史上,菩提达摩是一个以反传统面貌出现的佛学大师,禅宗是一个以反传统倾向出现的佛教派别。

佛教自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年至公元76年)传入我国以来,历经四百多年的缓慢渗透,至北魏初期仍没有本质的发展。因为印度佛教的小乘禅数学、大乘三昧以及密教真言禅等,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不相适应。另外,印度的居山洞修行和持钵化缘,在华夏大地也难以推行。“原装正版”的印度佛教,始终未能跨过“水土不服”的门槛。

当时,黄河流域五胡十六国相互攻伐,长江流域四国更迭战火连绵。苦苦挣扎在战争、灾祸、死亡、毁灭中的芸芸众生面对无法改变的社会环境和无法解脱的命运苦难,纷纷躲进大雄宝殿。他们顶礼膜拜,祈祷那尊莲花宝座上金光灿灿的佛祖将自己带到幸福的天国。北魏遗存的石刻佛像,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楼台烟雨,都印证着当年征战杀伐的喧嚣背后人们对神力保护的渴望和希冀。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