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乡村走出的驻外大使

2016-06-29 09:12:13来源:三门峡日报 作者:白叶楠

时任北京大学外教的巴基斯坦籍专家阿夫塔布·伊克巴尔·谢米姆教授评价他的得意门生张春祥说:“他是班上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向老师提问最多的学生。他的眼中散发出一种非同一般的光彩,透露出一个年轻人的活力和智慧,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用热血铸就友谊之路

1974年从北大毕业后,张春祥被派往巴基斯坦参加喀喇昆仑公路建设,担任翻译工作。

喀喇昆仑公路(又称中巴友谊公路)是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重大建设工程,中方援建的第二期路段全长613公里。中巴两国建设者不畏艰险,在喀喇昆仑山的冰峰雪原、悬崖峭壁之间战天斗地,终使天堑变通途,架起了中巴两国之间的友谊之路,在世界公路建筑史上创造了奇迹。

为了这条友谊的纽带,1000多名中巴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中方建设者700多名,有88人长眠在巴基斯坦的土地上。

张春祥前两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专家组的翻译,考察巴托拉冰川,为公路和桥梁选线建造提供科学数据。

巴托拉冰川是世界第五大冰川,海拔4000至6000米,高寒缺氧,雪崩、滚石、泥石流时发,气候变化无常,大雪随时降临,工作、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考察组不畏艰险,爬冰卧雪,白天在野外工作,晚上睡在冰川上,饿了吃压缩干粮,渴了喝冰雪融水。2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冰川附近的村庄,获得了冰川历年变化和夏天洪水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完成的巴托拉冰川科考报告荣获了国家科研一等奖。

随后,张春祥在中国筑路指挥部和技术大队任翻译,天天在工地与巴方人员一起作业,大家手把手、肩并肩,顶着冬季严寒和夏季酷热,打眼放炮,开山劈路。

“巴基斯坦老百姓对中国人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是亲情,流血流汗都在一块。”随着回忆的深入,张春祥仿佛又回到了两国工程技术人员用汗水和鲜血浇铸中巴友谊的那些日子。

一旦发生塌方、翻车、泥石流等事故,两国员工不分彼此,纷纷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抢救伤员,背的背,抬的抬,救死扶伤,搬运遗体。中巴友谊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得到升华。

张春祥也曾跳入过冰冷的河水中,打捞因翻车事故落水的巴基斯坦朋友的遗体。他本人也几次与死神檫肩而过。一次他乘坐的汽车翻下了公路,再向下滑一点就会滚入山涧;还有一次车队遭遇塌方,他乘坐的车躲过了滚落的巨石,但紧随的一辆卡车却被砸中,一名中国司机当场牺牲。

李福献、武治业……张春祥永远忘不了那些牺牲的战友。“牺牲时他们大多只有20多岁啊……”一向沉着稳重的张春祥数度情绪激动,他哽咽着说,“战友们英勇无畏、甘洒热血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鼓舞和鞭策着我。”

在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工作时,只要有机会张春祥就前往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看望战友们。当地村民不要报酬、不记名利,自愿守护烈士陵园数十年。为感谢他们,张春祥邀请他们到乌鲁木齐、北京、上海参观访问,在某种意义上也圆了战友们回家的心愿。

2005年10月,张春祥任驻巴大使期间,为了让后人铭记烈士的英名,学习烈士的奉献精神,用大使基金为烈士们立了一块刻着中、英、乌尔都三种语言的纪念碑。

“青春热血筑丰碑,云间天路励后人。”站在纪念碑前,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张春祥思绪纷飞、感慨万千,最终凝聚为执着的信念:战友们,你们英灵永驻天宇,奇功长留人间。我们这些后继者一定要踏着烈士们的足迹,发扬烈士的精神,为巩固和发展中巴友谊而不懈努力。

5年多风雨兼程筑路,天堑变通途,其间的种种艰难险阻,极大地磨炼了张春祥的顽强意志,也使他对巴基斯坦怀有特殊的情感。

与巴基斯坦的不解情缘

1979年8月喀喇昆仑公路建成,张春祥成为各方争抢的人才。指挥部首长对他说,部队不养老,也不养小,你转业到外交部更能发挥你的特长。张春祥听从了老首长的建议,转业到外交部工作。

“当兵就要当将军,当外交官就要当大使。”一开始,张春祥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1980年初,他被派驻巴基斯坦使馆工作,1987年任驻卡拉奇总领事馆领事,1995年任驻巴使馆政务参赞,1999年赴美任驻休斯敦总领事。2002年出任驻巴基斯坦特命全权大使,2007年出任驻匈牙利特命全权大使。

外交生涯30年,张春祥先后在巴五次工作,驻巴时间共计23年,经历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总理、齐亚·哈克总统、居内久总理、姑拉姆·依沙克汗代总统、贝·布托总理、谢里夫总理、穆沙拉夫总统时期,亲身经历了中巴两国全天候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提升,并亲眼见证了中巴两国政府和人民友好交往的重大历史事实。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