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乡村走出的驻外大使

2016-06-29 09:12:13来源:三门峡日报 作者:白叶楠

2005年8月,穆沙拉夫总统为张春祥授勋。

2007年4月,张春祥向时任匈牙利总统寿尤姆·拉斯洛递交国书。

2005年10月,张春祥(前排左五)为中国烈士陵园立纪念碑。

2005年10月,张春祥(左六)在巴拉考特重灾区看望中国救援队。

1974年夏,张春祥(左四)在巴托拉冰川考察,向当地居民了解冰川变化情况。

2009年7月28日凌晨,一架航班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飞抵北京首都机场,已过花甲之年的张春祥结束两年零四个月的驻匈牙利大使任期归国,给自己30年的外交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弱冠从军,12年当兵生涯,他与战友在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区,克服高寒、缺氧、雪崩、塌方、泥石流等一系列困难,守卫西陲边疆安全,并参与修筑一条长1200多公里的中巴友谊之路,为进一步发展中巴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立之年,他转而成为一名外交工作者,先后在巴基斯坦、美国、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任职,并担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驻匈牙利大使,成为中国对巴基斯坦和匈牙利邦交中的枢纽人物,将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带给这些国家的人民,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六十载风风雨雨,他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智慧,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却在无意中忽略了对家人的关爱。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回忆儿时,作为一名农家孩子,张春祥从没有想过自己日后会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外交官……

农家孩子早当家

1948年7月的一天,河南省灵宝市阳店镇崤底村一户村民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本应备受宠爱,但随着四个弟妹的到来,作为长子长兄,张春祥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打柴、割草、料理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张春祥在忙碌中度过童年。庆幸的是,尽管孩子多、家贫,但开明的父母始终未曾放弃子女的教育。

还不到学龄,张春祥就入学了。让老师吃惊的是,这个班级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却拥有一颗非比寻常的好强心,相比适龄同学,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特别能吃苦。

从小父母就传递给张春祥一个朴素的道理: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干什么都要干好。家里的不易,也让张春祥深知,“不好好学习,对不起家人,没有本事就没有出路”。

初中时走读,张春祥每周都要背着干粮徒步一个多小时到学校。在艰苦求学环境中的磨砺,让他倍加珍惜学习机会,愈发顽强努力。

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他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是老师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先后担任学校团干部、学生会副主席等职务,初步显露自己的领导能力和交际能力。

他兴趣广泛,全面发展。书法、田径、篮球、二胡、笛子样样拿手,并代表灵宝到洛阳参加了田径比赛。

高中时,张春祥与几名同学一起背着背包步行23天到达北京,沿途参观了刘胡兰家乡、大寨等革命老区。这趟说走就走、爬山越岭、自找苦吃的北京行,无疑是对他革命意志的极大磨炼,也显示出他内心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这或许与他日后成为一名外交官登上国际大舞台不无关联。

学好外语守边疆

1968年3月,20岁的张春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入伍前夕,放心不下双亲和弟弟妹妹的他,到寺河山割草、装苹果,给家里留下一点钱。

入伍后,张春祥被分配到位于新疆喀什南疆军区独立营,并担任学生兵班长。源于学生时代的运动锻炼,他在军队中如鱼得水,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成为军中的投弹能手、特等射手。

1970年8月,高中毕业的张春祥,作为军中的高才生,被选派到北京大学学习乌尔都语。军区几位老首长寻遍地图也搞不清楚哪个国家使用这种语言,只好“安慰”他:学外语就是守边疆守国防。

“一颗红心交给党,党让干啥就干啥。”张春祥进入北京大学后才知道,使用乌尔都语的国家是中国第三世界的亲密朋友巴基斯坦。由此,他与巴基斯坦结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不解情缘。

精通一门语言何其艰难,更何况还是一门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语言。但一旦回到学习环境中,张春祥勤敏好学的细胞就再次被激活,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每日苦练听、说、写、读、译五种能力,短短两年时间就初步掌握了这门新语言。后两年,他又系统地掌握了英语学科课程。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