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市街头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为人们带来更便捷的生活,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看似迎刃而解。不过,我们很少追问它的来源。人类社会在何时设计出自行车?自行车与中国人刚开始发生碰撞时,又是什么样?在建国以后曾经被视作婚俗“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其地位又是如何一步步衰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人的自行车发展小史。
西方与中国的“自行车”
对于自行车的发明者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认可度较高的一种说法是1790年法国人西布拉克制造出最早的自行车模型,不过,这个模型是木质的,它既没有我们常见的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只靠人的双腿蹬地前行。
▲最早的自行车模型
1817年,德国的一位林务员德莱斯研制出最早的“实用自行车”,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车把,虽然也要靠蹬地前行,但可以转变方向,最高时速也有所提升,这样一来就具备极大的使用价值。
▲喜德盛自行车博物馆中展出的第一辆带有转向装置、平衡装置及刹车装置的自行车
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为自行车增加踏板系统,此后不断有工匠对自行车加以改良。
直到1889年,英国兽医邓路普为了让10岁的儿子骑乘更加舒适而加入了充气轮胎,至此,自行车的基本结构确定。
在中国,明朝末年王徵所著的《新制诸器图说》一书首次提到“自行车”一词,并且在书中记述“自行车”的结构原理,还附有手绘的实物图,但是这里的“自行车”能否实际应用尚且存疑,如今没有发现文献记载其曾经投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王徵版本的自行车从结构上来看,似不为人所用,而有些类似于今日超市中的手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