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以前有一个男人吸毒,“瘦着呢,焦黄焦黄的”,后来被强制戒毒后放了出来。警察给张浩海打了招呼,他像猫盯耗子一样盯着那人,“他要复吸似的,有什么情况我就上报。”他说话的时候,视线一直停留在窗外过往的行人身上。
那天,北京下了一场雪,外面呼呼刮着大风。张浩海一个人蜷缩着身体坐在值班室里。
下午四点,小区里的两个老人嚷嚷着推门进了值班室,聚在小屋里,聊起街坊领居和小区情况。
“这人怎么又把垃圾卸那里了?”“叫他给拉走?”“垃圾都往这儿拉,还想在门口坐会儿呢,现在怎么坐呀,咱们得跟社区说说。”“我刚跟他说了,就这一次,下次就不让你进来了。”小区15号楼的楼长,79岁的何润芳气嘟嘟地坐到凳子上,说话底气十足。
“首都荣誉”
1946年出生的王爱青在三源里社区已经居住三十多年,她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厂里分下来的。
当时厂里规定,两个儿子就是两居,一个儿子一个闺女各满十二岁就是三居。那时王爱青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但俩孩子没到十二岁,最后只分到了两居室。
“这边是发展的好兆头”,王爱青笃定地说。
她分析过小区的区位优势:“以后区政府不是搬通州那边吗?这边是北京的京城,这边算首都,咱们中间夹着,一肩挑两担,挺关键的,治安什么的责任重大。”她边用手比划边说。
志愿者的小组分工。澎湃新闻记者袁璐图
在社区居委会主任侯喜君眼里,这些居民平时聚在一起“侃山”,“聊的都是国家大事”。比如王爱青,在家只看“央视一套和十三套的新闻节目”。“他们关心十八大开会,十九大,国际问题,南海问题,这是一种大视野的政治,对首都的安全和稳定大家都特别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