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爱青一样精神紧绷的还有潘家园社区的张复之。
潘家园一共11个社区,一个社区一个支部,张复之是其中一个支部的党员书记,今年71岁。两会期间,她同样接受了值班巡逻任务:社区里16个人轮流值班,一个班两个人两个小时。居委会已经排好值班顺序,他们只需照常进行。
“就得发动群众,我们院里的群众警惕性都特别高。”张复之压低嗓门说。
任务已经交待清楚:“看上去贼头贼脑的人都得过去问问,您干吗的呀?您住哪儿啊?您做什么工作的?”
再过几天,和王爱青一样,她也会戴上“首都治安志愿者”的红袖标,在马路口执行任务。“就瞅着点,有什么危险情况往上报到社区和警务室。”
全国两会,“五一”,“十一”假期和各种峰会等人流密集时段,志愿者都会上大街上站岗,“这一年就没有歇着,都在小区和大街上转悠。”王爱青说话声音高亢洪亮。
从工厂退休以后,王爱青闲不住,只要分配下来任务,她只有两个字:“行!去!”
“我有时候开会给党员说,咱们都得有担当!得担当责任,得有这个心。”比如,春节刚过,社区里有人丢东西,她预备着在院里挂一横幅,提醒大家“防火防盗”。
时间久了,王爱青身边聚集了二十几名志愿者,只要有事,跳出来“一喊”,所有人像巢穴里的飞鸟,“嗖”地都从家里蹿了出来。
“我就是在王姐的领导之下”,群众志愿者马文茹坚信,她们对“有犯罪倾向的人”有震慑作用,绕着社区“转一圈,别瞧小脚,还是管用”。
如果遇到险情,马文茹也想好了对策,“虽然追不上也跑不动,我们可以报警;不对劲儿的,我就看着点,他到底要干什么。”
75岁的于福海是这支志愿者队伍里少有的男性:“我们365天执行任务都是无偿的。和谐社会,一是为自己,也是为了人家,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