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自古以来,卢氏山区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统一的政治、礼教的影响下,受地理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在生产、生活、婚姻、丧葬、传统节日等方面,形成了与邻县不同的风俗习惯,历来被各邻县公认为“民风淳朴”。
第一节 生产习俗
一、职业劳动
卢氏古来地广人稀,建国初期以前,绝大多数人长年守在土地上,经营着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手艺行的铁、木、银、竹、漆匠及商号业主,均为外地人。建国前,县城附近农民,夏秋忙于收种,冬春农闲时,仅有少数人去马山口担药材,赶牲口驮运食盐等日用品,其余人打油、磨面、漏粉条、做豆腐、担柴碳,或到县城、市镇上赶集做小本买卖。
住在丘陵和深山区的,土地贫瘠面积大,春夏秋三季整地、下种、锄地、收获,冬闲上山砍柴,山区人还要挑柴到集镇去卖,长年劳累。妇女除磨面、做饭、带孩子外,农忙时下地摘棉花拽豆子,农闲日夜纺线织布,缝制衣服鞋袜,十分辛苦。80年代后,不少男女劳力都参与多种经营,传统的固定职业和男女分工正逐步发生变化。
耕作制度、作物种植品及生产工具,建国前后变化较大。
二、生产禁忌
1、敬地亩神:建国前农民靠土地吃饭,敬地亩神。农历7月15要在每块地插根五色纸旗。
2、认为碾麦用的石磙是“青龙”,麦天不能当墩坐,有小孩子坐,大人便会极力斥责。
3、扬场时,不准说麦籽少,只能说麦籽多,认为说少就会少收获,获招致猫鬼神把麦籽偷走。
4、烧砖瓦窑时候不准说“红”,说“红”会烧成红砖红瓦没人要。
5、打靛(录者为大家解说一下什么是“打靛”?早年农村有染坊,专染家织的白布,染白布的染料叫靛。靛是从一种叫蓼蓝的植物中提取的,我们就把蓼蓝叫靛了。)染布时候不
准妇女看,认妇女不吉利,怕“白池”。
6、认为浇地“一浇三分薄”,不习惯引水浇地,故有“洛水不浇卢氏田,流到洛宁浇竹园”之说。只在菜园中凿井提水浇菜,建国后改用水车。洛北大渠建成后,沿渠建有不少闸门和提灌站,各村凿有机井,自流或提水灌溉,促进了农业发展,打破了以往的保守观念。
三、农村作息时间
50年代前,沿河沿岸农民在闲天黎明即起,先去拾一筐粪挑回来,再下地干活。半早上由小孩子或妇女送热馍或剩饭于田间,叫“吃半早上”,到十一点多回家吃“饭时饭(午饭
)。”饭后干到下午五、六点,回家吃“后晌饭”。一天干两晌活,叫“早晌”、“后晌”。夏收季节,午饭后干到下午3点,回家再吃一顿饭,这一晌叫“晌午”,一天是三
晌午。夏天中午休息,叫“歇晌或歇些”。60年代后,县城附近随机关上班、学生上学,全年改为一日三餐,干两晌活,早上起来早餐,十二点午餐,下午午时许晚餐。四乡因活
忙,趁早凉干活,仍不习惯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