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研究员质疑“看脸识罪犯”,交大教授撰文:我被扣帽子了

2017-05-16 08:17:17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虞涵棋、杨漾

我们的研究是在挑战机器学习的上限,并将人脸自动识别从生物学维度(比如种族、性别、年龄、表情等)拓展到社会心理学维度。我们只是好奇,能否教会机器复制人类对陌生人的第一印象(个性、风格、器宇等),通过图灵测试。正如我们在论文中所述,直觉上,我们认为对于面部的犯罪性印象是个比较容易测试的选择,事后证明,这是个不幸的选择。

“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即一个人面部的物理特征与其内在特质、社会行为间存在相关性,运用现代自动分类器去区别罪犯和非罪犯,测试其准确率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如果面部特征和社会属性真的相关,这两类人群应该是最容易区分的。这是因为,犯罪需要人格中存在很多不正常(离群值)。如果分类器的区别率很低,那么我们就能有把握地否定对面部进行社会性推定的做法。

令人震惊的是,来自谷歌的作者们将上述段落断章取义,凑成了下述臆断强加于我们。

“那些上唇更弯曲,两眼间距更窄的人在社会秩序上更低级,倾向于(用武和张的原话说)‘人格中存在很多不正常(离群值)’,最终导致在法律上更可能被判定犯罪。”

我们认同“犯罪性”(criminality)这个词有点尖锐,我们应该打上引号的。在使用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把它作为机器学习的参考标准(“ground truth”)的同时,我们没有警告读者,输入的数据存在噪点。这是我们的严重疏忽。然而,在论文中我们始终保持了一种严肃的中立性;在引言部分,我们声明道:

“在本文中,我们无意也不够格去讨论社会偏见问题。我们只是好奇,全自动的犯罪性推定能有多高的准确率。一开始,我们的直觉是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会推翻面相学,但结果是相反的。”

我们清楚地声明了无意也不够格去解读,但却被来自谷歌的作者们过度解读了。这不是我们习惯的学术交流方式。此外,我们还后悔不该选择使用“physiognomy”这个词。它最接近的中文翻译是“面相学”。我们对这个词在英语国家里固有的负面涵义不够敏感。但是,仅仅在文章中用到这个词就足够贴一个科学种族主义的标签了吗?

阅读全文
    相关标签:
阅读(0) 编辑:ET005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