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电商平台打假,追责仍是难点。
2017年4月26日——世界第十七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阿里巴巴集团在“知识产权保护公众开放日”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淘宝平台共筛查认定4495条线索,执法机关仅接收了1184条。2016年,他们协助警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880名,捣毁涉假窝点1419个,破获案件涉案总金额30多亿元。但公安机关能够依法进行刑事打击的案件只有469例,公开信息可以确认的经刑事判决的案件仅33例。
而且界面新闻注意到,在已判决案例涉及的47人中,判缓刑的有37人,接近8成。
事实上,在应对电商新形势上,相关法律规定应对不足。作为惩罚制售假冒产品行为的基础性罪名,“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制定于1997年,入罪标准目前仍旧是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新向媒体表示,依据销售金额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在实际办案中很难进行金额的换算。他建议考虑将件数、次数等情节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多样化才能满足客观的需求以及适应刑事司法的需要。
公开文献显示,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比较,国内对制假售假的刑罚力度并不高。按照美国联邦法律规定,制假售假初犯者将面临10年以上的监禁,重犯者将面临20年以上监禁和500万美元的罚款,因假货造成死亡后果的个人将会被终生监禁;而美国方面对于公司处罚就更加严厉,罚金高达1500万美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也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案中建议,加重处罚制售假行为。朱征夫此次在会上表示,假货横行与公众缺乏知产保护意识、纵容假货密切相关,“应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渗透到平台治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