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京师律师事务所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部秘书长周罡表示,监管不严是跨境电商假货频出的主要原因。
此外,前段时间媒体热议的“阿里提供的4495个制售假线索仅1%入刑”和“天津独流镇成北方调料造假中心,十四年打假却让这一毒瘤越长越大”。反映出来的是地方监管和执法不严的问题。
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电子商务法(草案)》规定了第三方平台审核经营者信息、制定交易规则等方面的义务。
对于消费者如何维权,周罡表示,一般有三种途径:向经销商索赔、向工商和质监投诉举报、向法院起诉经销商。但不管哪种途径都会被要求出具商品的假货证明。对于高仿假货如果没有品牌权利人的配合,很难从法律的角度去固定致胜证据。目前大多数知名品牌都不会对消费者个人出具假货的书面证明。
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周罡解释,2014年新《消法》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平台作为第三方,承担有限责任,一是在无法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情况下,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二是在明知或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平台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下,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承担连带责任。
《电子商务法(草案)》也规定:不能向消费者提供平台内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其他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先行赔偿。
针对上述店铺涉嫌售假一事,昨晚,京东对北京时间“暴风眼”表示,目前尚未收到警方相关调查信息,为了谨慎起见,保障消费者权益,已将三家店铺进行了货款冻结和店铺商品下架,并等待警方的最终调查结果。一旦确认此三家店铺存在售假行为,我们将全力配合警方对店铺追责,并对消费者开展先行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