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手段,用户才是资产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机载Wi-Fi将如何解决航空公司的经营痛点?
在商业模式上,起跑更早的国外航空公司已进行过诸多探索:主流模式就是直接付费(又分按时长和按套餐两种)以及所谓“高级版”收费(社交和邮箱等流量较小的应用免费使用,视频等高宽带则另付费)。不过大体上,机载Wi-Fi在国外更多是一种提升体验和忠诚度的附加服务,航空公司并不会收取高昂费用,多数时候保持微利即可。
不过在中国这片互联网商业热土的万米高空,盘旋着更具想象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在不少人眼中,围绕舱内旅客周边的免费增值模式,或许将成为中国航空公司最重要的盈利点。具体而言,以Wi-Fi为入口,然后接入专业的第三方内容和服务供应商(如电商,游戏,视频,社交等等),构建一个类似于“航班运营(硬件)+平台+内容+服务”的空中生态。
在我看来,将机舱空间布满网络,颇为类似未来同样布满网络的无人驾驶汽车。麦肯锡曾有过一份报告,按每天50分钟算,全球所有无人驾驶汽车产生的时间冗余约为10亿个小时,是建造吉萨大金字塔所需时间的两倍,而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内的乘客通过网络使用数字媒体服务时间多一分钟,每年全球数字媒体业务产生的利润将增加50亿欧元。
非常巧合的是,如今中国民航运输旅客约5亿人次,若按人均飞行2.5小时算,旅客一年在飞机上的花费时间已超过10亿小时。且从概率上,飞机旅客属于诸多企业热爱的高质人群,航空公司完全可以向其收取费用或分成来盈利。此外,还可以通过Wi-Fi入口让线下用户成为会员,带动其他产品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直销比例这一痛点。当然,上述新增盈利点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都无法独立去获取,因为在盈利之前对各产业链进行深度整合的投入是巨大的,从投入产出比来说,引入中国联通这种航空Wi-Fi运营商的合作方式是当下航空公司开展航空Wi-Fi业务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