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民俗脸谱(之七) 地坑院习俗

2016-06-21 10:28:05来源:三门峡日报

穿山灶 员江波 摄

窗花 朱宝林 摄

地坑院婚俗表演 员江波 摄

在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里,有22座窑院,它“一院一景”,有展示纺花车、织布机、捶草印花、刺绣、布艺等具有地坑院特色的女红元素的纺织院,有展现春耕、夏实、秋收、冬藏等农耕环节农具、量具以及古老石磨等农耕文化特色的农耕院,也有表演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剪纸舞的陕州剪纸院,还有展示豫西传统婚庆习俗的婚俗表演院。在婚俗表演院里,您可以观赏到富有特色的唢呐迎亲、新郎骑马、新娘坐轿、亲朋贺喜、拜堂成亲等婚礼仪式,在那浓浓的喜庆氛围中,体味地坑院的民俗之美。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形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记载着厚重的历史传承,彰显着多彩的细节个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比如它方位的选择,就深受传统风水理论影响,与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关系密切,要使用罗盘,围绕阴阳鱼的乾、坤、艮、震、坎、兑、巽、离八个方位,决定出院落的坐向和形制。按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不同的方位朝向,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不同宅向的院落对窑洞的使用安排各不相同,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这四种朝向的地坑院还涉及传统的命相理论,在考虑阴阳八卦的同时,还要考虑它与宅子主人的命相是否相宜。

在陕州塬上,建造窑院被称为方院子,十分讲究,有一系列严肃庄重的仪式。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地看院,定方位,定坐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动土。建造中和竣工时,也有许多规矩和忌讳,比如窑洞孔数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说,九为大,所以九孔窑院落最多;不能出现簸箕院,不能有“漏财门”,门洞不能直对着大路,必须要有弯度,而且应往里弯,不能往外弯等等,其神奇、神秘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地坑院民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关邦群1942年出生于西张村镇人马寨村,打小就住在地坑院。他的曾祖父当过阴阳先生,后将衣钵传给了其父关有先。关邦群中专毕业后,当了教师。受父亲影响,他17岁开始帮父亲记录整理各种民俗资料。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开始收徒,先后有4人跟其学习,都成了当地地坑院民俗、营造维修的民间能人。他曾在陕县首届民俗文化节上获得“优秀民间故事家”称号。在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他被评为“先进个人”。他曾担任《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的编辑,撰写了其中大部分民俗文稿。后来,他被三门峡市文化局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据关邦群介绍,地坑院根据功能划分,有主窑、厨房窑、门洞窑、偏窑、客窑、储物窑、粮食窑、牲口窑、茅厕窑等,其主窑、门洞窑、厨房窑的位置十分重要。主窑要比其他窑洞宽大,规制高九尺五寸,宽九尺,俗称“九五窑”,为长辈居住,装一门三窗。偏窑为晚辈居住,装一门两窗或一门一窗,门板外面,一般都有两扇风门,风门主要起通风、防尘、透光作用。院子功能齐全,有水井,有排水的“渗井”,屋内有火炕,炕灶相通,既可以做饭又可以取暖。窑洞内还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之为拐窑,用于储藏杂物或作为窑洞与窑洞之间相连的通道。院顶地面一般用于打场、晒粮,院内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开有直通地面的小洞,称作“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粮囤是用秸秆编成的,在囤下铺一层约20厘米厚的麦糠,粮食装满后顶上再盖一层麦糠,最后用泥将囤顶封严,三五年不生虫、不腐烂变质。茅厕顶部也开有一个“马眼”,一方面可以通气,另一方面可以把晒干垫厕的黄土直接灌入窑内。受传统文化影响,在地坑院里,盘炕只能是5洞或7洞,决不能是双数,因为单主男;炕后面的锅头门朝向也有讲究:“烧南燎北,缺儿少孙”“烧西燎东,人财两空”,不能朝北也不能朝西,只能朝东;老辈去世后,尸体停放在主窑,窑洞的两扇门必须卸掉,主要是怕不小心把门关上,本户闭门(没后人);受男尊女卑观念影响,新媳妇没生孩子之前,只能睡下头炕,生孩子必须在下头炕生,生孩子后,妇女才能到上头炕去睡。

地坑院栽树种花也很有讲究,一讲方位,二讲树种。树不能迎主窑的门,因为害怕以“物”克“人”;不能栽在院子正中间,因为地坑院的形状和“木”联系起来,有“困”的寓意,所以栽树的方位一般在西北角。关于树种,当地有一句俗语就是“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因“梨”与“利”同音,栽梨树意为“大吉大利”;榆树被视为金钱树,寓意大富大贵;石榴多籽,与“子”同音,自然是盼望“多子多孙”了。也有栽槐树的,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栽树也有禁忌:“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就是说桑树不能栽,因为“桑”与“丧”是谐音,而柳枝多插在坟头,不祥。杨树叶子稠密,刮风时会发出“哗哗”响声,故被称为“鬼拍手”,也不能栽。此外,地坑院还忌讳栽椿树,寓意“春心浮动,男人不安生”,也忌讳栽杏树,寓意“红杏出墙,院里不养好姑娘”,等等。待树一天天长大,树冠会高出地面,就形成了“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特景观。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