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澄泥砚

2016-05-10 09:56:01来源:三门峡日报 作者:陈新峡 王建栋

“玉瑞堂”第六代传人王跃泽则是个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祖父口中得知“陕州王玉瑞制”砚台为他先祖堂弟所制时,便决定将陕州澄泥砚发扬光大。为此,他辞去“铁饭碗”,开始收藏澄泥古砚,并着手恢复研制澄泥砚新品。为掌握制作工艺,他查资料、找模具、刻苦钻研,并在自家的老宅附近建一土窑。第一次,他就烧制成8个砚台。他把烧制的蟾砚、伏虎砚、宝莲砚等,拿去让曾制作过澄泥砚的老艺人王国苍鉴定,得到认可。从那以后,他带着自己烧制的砚台开始东奔西走。看他对澄泥砚的痴迷,其祖父把家藏的几方上好古砚交给了他。看到那些古砚,王跃泽忽然萌生一想法,那就是建一个古砚艺术馆,把他收藏的古砚都展示出来,使人马寨澄泥砚辉煌的历史让更多人所知。可建造艺术馆可不是件容易事,要投入许多财力、精力。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花光家里的积蓄后,他四处借贷,在全国澄泥砚产地奔走,硬是凭着农村汉子的一股拼劲,在老家的宅子上建起了“研山草堂泥陶砚艺术馆”。而今,他的艺术馆已成为人马寨的一景,每年都有许多外地专家、学者和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2015年11月,他在自己的艺术馆举行“陕州澄泥砚参展巴拿马博览会一百周年庆典”,全国砚文化爱好者纷纷响应前来。

其实,早在我之前,就有一个画家给陕州澄泥砚描画过脸谱,还把他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了《陕州澄泥古砚》一书。他就是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李俊林。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李俊林在黄河滩清洗他拣来的瓷片时,发现有一造型奇怪的灰陶片,仔细一看,竟是个蟾蜍样的砚状东西,而背后赫然压印着不完整的楷体铭文“陕州……澄泥”。为弄清此砚的来龙去脉,他多次到人马寨等村考察。1995年,他在古玩市场看到一方澄泥砚,压印有“陕州人马寨澄泥砚王善堂造”字样,看上去古意盎然,就上前询问,当他得知摊主还有多方其他样式的古砚后,随即作出一个决定:不管多少,照单全收。就是这样,几年时间,他收藏到各种造型、不同铭文堂号的古砚200余方。

“与君相扶,日夜切磋;性不相远,手泽婆娑”。通过大量实物及历史资料研究和实地调查,李俊林发现人马寨传承有序的制砚堂号有近20个,制砚艺人王氏族人有10多个。1997年,他在虢国车马坑陈列馆举办了古澄泥砚收藏展。2004年,他在《收藏界》杂志第5期发表了《陕州澄泥砚——地坑窑院里的最后盛“砚”》。此文一经发表,好评如潮。《亭上砚话——古砚收藏与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一书长篇录用他的文章,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日本著名学者桥本吉文在研究专著《澄泥砚》一书中,直接引用李俊林所研究陕州澄泥砚的有关史料,并刊发其在中国搜集的陕州澄泥砚22方。李俊林还根据其收藏的古砚上“卢砚”“卢敬砚”“垆砚”“真卢砚”的压印铭记,探寻源头,多次亲往张湾乡实地考察,最终证实陕州澄泥砚的产地还有张湾乡卢村,它与人马寨村直线距离约6公里,一个在火烧阳沟沟底苍龙涧河东岸,一个在火烧阳沟的台地上。

据李俊林介绍,陕州澄泥砚瓦的工艺流程、表现手法及制作技艺,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尤其是其款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带有明显的时代标记,是研究清末民初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当地民俗风情的珍贵史料,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为保护和传承陕州澄泥砚,陕州区做了大量工作:将永兴堂、玉瑞堂的传人王国仓、王金池、王跃泽等人,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由政府予以适当补助,进行活态传承;支持“玉瑞堂”第六代传承人王跃泽创建陕州人马寨澄泥砚艺术馆;在人马寨村建立陕州澄泥砚传承研究基地,将建立民间艺术保护中心列入规划,运用现代技术设备,全方位地记录传统的制作工艺流程,建立完善澄泥砚数据库;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传统砚台,并加以保管、整理,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开发旅游工艺商品,投向市场,让制砚艺人获取经济效益,以便自觉进行传承,形成良性的保护机制……(陈新峡)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