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妈妈从十余年前开始,就没有再断过药,后来卧床后,大小便还失禁,照顾起来特别难。”邓国庆说,每年老人还要住院,医生也要问各种身体状况。因此,兄妹6人在照顾时,都会详细记录每天的身体状况、用药情况等。
妈妈现在住的地方,在大儿子邓开广家的对面,两套房屋同一层楼。以前,6兄妹每天轮流来照顾,因为其他哥哥、姐姐年龄较大,邓国庆和邓秀蓉就每晚轮流守夜。后来,妈妈不能行走,彻底卧床了。邓国庆和邓秀蓉两姐妹年龄也慢慢变老。体力不够,两人就一起守夜。为此,她们专门买了两张行军床,每晚分睡在老人的一侧和床尾。
“每天都是哥哥嫂子煮饭,午饭后我就和幺妹回家休息。然后大哥大姐等就来接班,到下午4点多,我和幺妹又来照看。”邓国庆说,不管哪个人照看,都会详细记录母亲生活的一切情况变化以及用药情况。
翻开厚厚的笔记本,每个上面多则上万字,少则数千字,46本笔记本,加起来足足有30余万字。
专业护工
打胰岛素、测血糖,兄妹6人都学会准确使用
28日早上6时许,邓国庆和邓秀蓉起床了,她们先将床收拾好,然后开始烧开水,并为妈妈凉一杯。十余年来,她们从不让老人喝隔夜水。
“妈妈,睡醒了哇,来测个血压。”早上7时许,陈玉香老人睡醒了,邓国庆像哄孩子一样,轻轻叫着妈妈,并拿来了血压计,开始正式工作。
测完血压后,看到幺女拿来了测血糖的仪器,陈玉香老人似乎有些不耐烦,把手藏在了被窝里。
“妈妈,乖,把手拿出来,我们再测一个血糖,测了就好起床吃饭饭了。”邓秀蓉笑嘻嘻地像哄孩子一样哄着老人。
客厅的墙上,贴着手绘的图文手腕电子血压计正确姿势、家人联系表和高血压的血压值范围。“刚开始,大家都不会测量血压,就在网上搜索,把使用顺序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墙上,方便大家准确测量。”邓国庆说,像打胰岛素、测血糖等,家里人都要先学会准确使用,然后记录下母亲每次的测量值。
在打胰岛素前,邓秀蓉拿着仪器在手中不停旋转,还口中数数。数到36时,停了下来,开始给母亲打针。“这样的操作方法是医生教我们的,我们兄妹都会测血压、测血糖、打胰岛素,我们都可以算得上半个护士了。”邓秀蓉笑着说。
一张凳子上,还有邓国庆用一个大夹子夹着的各种纸片和卡片。纸片上写着绵阳市中心医院、404医院等医院的就诊卡号,还有医生开药名字和用量和方法。
“真的是久病成良医,妈妈现在身体太多种病,医生在开药时,我们就自己用本子记住,同时记住用法用量,以后母亲出现同样症状时,我们就可以在外面药店买,还能省一些钱。而那些就诊卡号,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突发情况送医,照看的人可以知道每个医院的卡号。”邓国庆说。
老母亲每天必吃的药有8种,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还会加药,这些都清清楚楚地记录在笔记本里。事实上那些药名,邓国庆和邓秀蓉早已记在了脑海里。
照看生活
吃饭喂药不容易,唱歌跳舞像哄小孩
由于头天晚上没怎么睡觉,27日下午近3时,陈玉香老人困了,上床睡觉休息。下午接近5点,两姐妹开始叫母亲起床。她们已总结出经验,晚上6点后吃饭,老人消化不了。
“妈妈,起床了,鸡都叫了,乖,快起来了!”邓秀蓉小声在陈玉香耳旁说道。可能是没睡醒,老人比较抗拒,还发起脾气。一边喊着“走开”,一边伸手来推。
这招不见效,旁边的邓国庆唱起儿歌,“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听到歌曲,老人慢慢睁开了眼睛。
看着妈妈睁眼了,62岁的邓国庆一边唱着歌,一边做兔子耳朵,蹦跳着来到了床旁。一直到把歌唱完,老人才露出笑容,伸出双手。随后,两姐妹合力给老人穿戴好,扶到轮椅上。
5点半,哥哥邓开广端来专门为老人做的饭,加了点芝麻油,一勺一勺慢慢喂。每喂一勺饭,邓开广先轻轻吹一下,然后再慢慢喂进嘴。喂了几勺后,老人用手推开了。邓国庆赶紧接过饭碗继续喂,老人并不买账。
“乖,把嘴巴张开,我们再吃一勺就不吃了!”
“啊,把嘴巴张开,我看还有没有?”
“还有一点点,来,再吃一点,免得肚肚饿……”哄着哄着,老人又再吃了几勺。
喂饭像哄小孩,饭后的喂药,也一样。因为常年吃药,老人更爱发脾气,常常将药藏在嘴里,或者趁儿女转身,一口吐在地上。
“有一次她吃药用炭,就把药片藏在嘴唇下,后来我们发现她满嘴牙齿都是黑的,才晓得她没有吞药。从那以后,每次喂完药,我们都会让妈妈张开嘴巴,检查一下后才能放心。”邓国庆说。
【日记背后】
“艰难年代只喝米汤,妈妈为我们吃了很多苦”
2002年开始,邓国庆六兄妹就在家轮番照料老母亲。这十多年,他们几乎没有出过远门,甚至连绵阳近几年开发的大型楼盘,他们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父母在,不远行!这是我们父母以前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时告诉我们的。”邓开广说。
在邓秀蓉看来,他们兄妹6人十余年来都能不离不弃的照顾母亲,更是一种反哺。
“那个年代,生活很紧张,家里煮的稀饭,母亲总是把米给我们吃,自己就喝点米汤,从来就没吃饱过。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妈妈还落下了贫血,印象中她总是一直忙活,为我们吃了很多苦。”邓开广说,家里的早中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母亲也一手包揽。
其实,邓国庆兄妹6人,家境都不算特别富裕。早在2000年,邓国庆的老父亲还在世时,就交代6名女儿,每人每月给母亲拿50元钱,存在银行里。而每一家,都是一次性把一年的交清。
“爸爸比妈妈大13岁,当时还喊我用一张纸写了一个通知,发给兄弟姐妹。现在,开销变大,我们每人每月交100元,如果生活、看病不够,大家再一起出钱。”邓国庆说,“我们从来没有为此红脸过。”
身边有很多人问他们,怎么不给妈妈请个保姆,或者送到敬老院去。邓国庆表示,大家都有各自的家庭,但是伴侣和子女都能理解,最主要是妈妈每天能见到子女,心中都会高兴很多。
“妈妈在,家就在!家也才更有凝聚力!可以每天见到妈妈,我们心里也很踏实。”邓国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