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救助站按照相关流程,将徐某青送回原籍
住院不给钱、坐着轮椅四处流浪——
□ 时报记者 阴波
一名30岁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外地女子,借用“陈静”这个身份,坐着轮椅,先后“光顾”市区多家医院,并留下了一连串医疗费用,让医护人员头疼不已。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就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情况:冒用“陈静”身份,坐着轮椅到救助管理站“求救”
1月17日下午2时许,一名自称“陈静”的30岁左右的女子独自乘坐轮椅到三门峡市救助管理站请求救助。据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该女子称自己花了80元打出租车到救助站。“当时听她介绍情况后,按照救助流程,需要她提供身份证,但当工作人员向她阐明需要出示身份证时,她却说身份证已经丢失了。”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
这名自称“陈静”的女子告诉工作人员,她只是借住一晚上,男朋友过两天会来接她。随后,工作人员便按照流程对其进行救助。当天23时30分左右,工作人员发现其口吐白沫,嘴、脸发青,全身发软,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其送往市中心医院进行急救。
次日,市中心医院工作人员检查发现,该女子身体无大碍,就为其安排饭菜,但该女子却吵着要吃鸡腿,医院工作人员只好出去买。“由于她这种情况比较特殊,我们也不敢大意,只好安排护士轮流照顾她。”市中心医院工作人员说。
在抢救室待了一天,1月19日上午,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询问情况时从该女子包里发现了一张名为“徐某青”的医院缴费条和身份证。“她之前来救助站时自称陈静,现在从医院缴费条和身份证来看,她真名叫徐某青,陈静是她的化名。”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道。
带着缴费条,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了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据该科室医护人员介绍,该女子之前曾在康复科待过一段时间,期间一会儿吵闹、一会儿胡言乱语,后来因不缴费,自行离开。随后,救助站工作人员带着该女子去核对情况,她却一句话不说,吵着要离开。
最后,救助站按照相关流程,联系到其户籍所在乡(镇)和村,于1月19日15时将其送回原籍。
走访:市区多家医院都曾有她的足迹,医护人员对她头疼不已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徐某青自称陈静,曾到市中心医院、中医院、陕州区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光顾”,该女子先以看病为由,缴纳300—500元的就诊费用后,便以耍脾气、饭菜质量差、被人骗等各种理由在医院常住,而且不缴纳后续医疗费用,接触过该女子的部分医护人员提起她直摇头。
记者从陕州区人民医院医疗服务中心了解到,1月5日22时左右,徐某青称自己打出租车从市火车站到该服务中心,当时由于她情况比较急,伴随有抽搐等症状,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了救治,随后送往医院。住院期间,徐某青曾出现发火、情绪不稳定等情况,但医护人员从用药、饮食到如厕、休息等方面对其悉心照料。一段时间后,该女子的住院费用约为3.5万元,医生告知其需要缴费时,她告诉医护人员,自己的男朋友在九江,让医护人员给其男朋友打电话来结账。随后,医护人员致电其“男朋友”,该男子告诉医护人员,他们是通过网络认识,不会来付账。而徐某青却趁医护人员不注意,离开了医院。
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大部分医护人员也都认识徐某青。据康复科医护人员介绍,徐某青曾到该院看病,住院期间,徐某青思维混乱,一会儿称自己被人陷害携带毒品,一会儿又东家长,西家短,总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让医护人员很茫然。徐某青还称自己身体不适,腿疼不能动,但医护人员将其送到骨科进行检查后发现,徐某青腿部没有问题。“医护人员从她手机里发现其曾在湖南某医院住过院,就打电话前去咨询,问后才知道徐某青也在该院住过,留下几万元的医药费就走了。”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提醒:遵守相关救助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救助环境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从该女子父母以及所在村委了解到,徐某青10多岁就离家出走,跑到贵州嫁给一户人家,还生了女儿,但对其之后的情况就不太了解。
记者了解到,徐某青患有间歇性精神病,2013年时开始在湖南、佛山、苏州、六盘水等地区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也曾去过不少医院。身份证显示,徐某青出生于1987年,是山西省平陆县曹川镇寺头村人。
据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救助站进行社会救助,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救助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而徐某青却通过这种方式博取他人同情,进行免费看病,从而达到个人目的。
记者了解到,三门峡已开启冬季街头救助工作方案。方案规定,即日起,市救助站不间断在我市辖区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闹市区、城乡结合部、地下通道、桥梁涵洞、热力管线、废弃房屋等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如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在街头露宿,将进行最大限度规劝、引导,并护送其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同时,市民如果发现需要救助的人,也可以联系救助管理站,24小时救助电话:0398-218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