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出现在国外的课堂上:汉语、印刷术、中国式发展、“一带一路”……海外学子在感到亲切的同时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误解。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海外学子该如何应对?
学习是学子海外生活的主要内容,占据着大部分时间,因此,课堂也就成为他们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姜若晨在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留学,她介绍说,现在的国外课堂上经常出现中国元素。“在文化交流课上,老师会提到中医、针灸等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次提到中国的属相时,我们还一起表演了十二生肖的故事,其他国家的同学都很感兴趣。”姜若晨如是说。
在意大利留学的王晓雨(化名)选修了编辑出版学这门课,在课堂上,老师讲到了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她印象十分深刻:“当时大家都回头看我,作为班上唯一的中国人,我感到很荣幸。”
当代中国的发展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的新变化也时常成为课堂讨论的话题。不少受访学子表示,在国外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关于中国互联网、扫码支付的讨论,很多国外师生表示很想体验一下怎样“扫一扫”。刘杉是德国康斯坦茨应用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最近她在经济课上听到了不少关于中国发展的讨论,中国的经济转型备受关注,“老师会把中国与德国的经济进行对比。因为老师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很有创新意识。”
“中国”缘何成为高频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外交流进一步加强,很多外国友人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了解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时髦。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留学的杨锦晖表示,在语言课上,俄罗斯老师请中国留学生教其他同学说汉语,大家的学习热情也很高,现在已经学会了不少汉语词汇。
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型。在接触过“中国智造”的产品后,不少外国师生对中国有了更直观、深刻的了解。“在意大利,不少同学都在用华为手机,我所在的米兰地区在去年还引进了中国的共享单车,很多同学都尝试过,我们在课堂上还讨论了共享经济的利与弊。”王晓雨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国高校的目光。不少学校开设了中国书法、武术等课程,海外学子得以有机会与当地师生共同交流中华文化。
做文化使者展现真实的中国
在国外的课堂上出现中国元素令不少学子倍感欣喜,“听到讲‘中国’时感觉很亲切,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外国师生更加了解中国。”王晓雨说。
在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外国大学课堂的同时,一些误解也依然存在。此时,中国海外学子与当地师生的沟通交流便显得十分重要。刘杉提到,在上经济学课的时候,国外部分同学对中国依然持有偏见,“他们问我中国制造的产品是不是质量都不好等。”对此,刘杉在摆事实、充分沟通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错误印象,纠正偏见。
姜若晨介绍说,在俄罗斯,很多人对中国很感兴趣,十分喜爱中国文化。但由于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当地媒体和一部分中国人,因此不免会产生误解。她说:“在文化课上讲到习惯问题时,很多俄罗斯同学以为在中国闯红灯等不讲秩序的现象很常见。”姜若晨认为,要想改变他人对中国的认识,就要从个人做起。学子在海外代表的是国家,因此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了解并遵守学校和当地的法律法规。在海外,留学生注意自身形象,就是在自觉维护祖国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朋友看到中国的进步,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