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曹靖华

2017-10-24 12:06:17来源:卢氏县旅游局

曹靖华是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1987年9月8日,他在北京去世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介绍了他的生平,并称其为“一代宗师”。

1897年,曹靖华出生于卢氏县五里川乡路沟口村。他自小爱读书,7岁时就把《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1916年,曹靖华考入开封省立第二中学。1919年在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中,他与进步同学成立了“青年学会”,并创办《青年》杂志宣传“五四”精神。1921年,曹靖华到上海外语学社跟杨明斋学习俄语。当时的外语学社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基地,他在此加入了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在莫斯科,他受到瞿秋白同志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成为瞿秋白的挚友。1923年回国后,他翻译的苏联作品《蠢货》被瞿秋白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瞿秋白对曹靖华说:“中国的文艺田园太贫瘠了,希望你做一名引水运肥的‘农夫’。”自此,曹靖华开始了他翻译大量苏联革命文学作品的生涯。

北伐战争爆发后,1925年曹靖华受李大钊派遣,赴开封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苏联顾问团翻译。其间,他将鲁迅的《呐喊》推荐给瓦西里耶夫。瓦西里耶夫读后很感兴趣,遂把其中的《阿Q正传》译成俄文本。曹靖华为作者和译者之间传递信件,从此与鲁迅开始了友谊关系。当年,他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和鲁迅、韦素园、李霁野等在北平成立了“未名社”。

大革命失败后,曹靖华再一次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及国立大学任教。他再一次受瞿秋白委托,把介绍苏联革命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当作革命政治任务来完成,并鼓励他“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于是,曹靖华便开始大量翻译苏联革命著作,并寄给鲁迅,再由鲁迅转给已经回国的瞿秋白。

1933年,曹靖华回国,应范文澜之邀,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民国大学、东北大学任教,积极宣传抗战,启迪青年向往革命。1936年的“12·9”运动中,曹靖华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被捕,他积极设法营救;北平地下党与上海临时党中央的联系,也是他通过鲁迅先生设法做接线工作。直到鲁迅去世,他在与鲁迅11年的交往中,共收到鲁迅的信件292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曹靖华随校迁到西安,后又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提名和领导下,他参加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主编“苏联抗战文艺丛书”。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翻译,短短5年时间共译出《列宁的故事》、《列宁格勒日记》、《保卫察里津》、《铁流》等30余部300多万字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投入到党所领导的革命洪流之中。林伯渠曾说,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很少没有看过《铁流》这类书。在此期间,他又创作了《抗战三年来苏联文学之介绍》、《论达卡耶夫》、《高尔基生平》、《抗战以来苏联文学在中国》等文章,并与茅盾、郭沫若等进步作家亲密合作,用刊物和作品鼓励大众奋起抗战、保家卫国。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与曹靖华进行了亲密交谈,还提到了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并对老人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新中国成立后,曹靖华曾出席在布拉格、巴黎同时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开国大典等。他先后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会理事兼北京市分会副会长及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世界文学》主编等,晚年还担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鲁迅博物馆顾问等职。

(作者: ■ 金光 编辑:许红卫)

阅读全文
    相关标签:
阅读(0) 编辑:ET005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