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三门峡 独具魅力“六个一”

2017-07-05 09:34:56来源:三门峡日报 作者:宁会振

落日下的黄河

三门峡市因河而名,因坝而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有“文化圣地”“黄河明珠”和“天鹅之城”的美誉。悠悠的历史长河,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为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物古迹。为了宣传博大精深的三门峡历史文化,我们经过认真梳理和分析研究,将特色鲜明的三门峡地域文化概括为“六个一”,以求简洁明了地将灿若星河的三门峡历史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条河,黄河,在三门峡形成九曲十八弯的壮丽景观,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村,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使三门峡驰名中外;一本书,老子在灵宝函谷关所著《道德经》五千言,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经典,其中所蕴涵的玄妙的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发展史;一把剑,虢国国君墓出土的玉柄铁剑,将我国的冶铁史向前推进了两个世纪,被称为“中华第一剑”;一条路,石壕古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经沧桑,已成为国家“丝绸之路”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亮点;一群鸟,高雅圣洁的白天鹅,栖息于三门峡黄河湿地,构成一幅天人合一、幸福吉祥的美好画卷,使三门峡成为和谐文明、生态宜居的秀美城市。

一条河——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毛主席曾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流入三门峡境内,在漫漫历史岁月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巍峨耸立的万里黄河第一坝,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和承载着大禹治水等美丽神话传说的三门峡谷、梳妆台等,形成了三门峡区域内独特的黄河文化。

一个村——仰韶文化

一个村,即仰韶村。仰韶村位于渑池县城北韶山脚下,距县城9公里。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及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陈德广等人,在仰韶村发现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使仰韶村闻名遐迩,享誉中外。按照考古学的惯例,一般将首次发现古文化遗存的地名命名为该文化的名称。“仰韶文化”一词由此而来。仰韶村遗址的发现,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滥觞,揭开了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仰韶村自此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心驰神往的“文化圣地”。

一本书——老子文化

一本书,即《道德经》,为老子所著。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东周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老子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东周末年,老子因不满周王室统治,游历至灵宝函谷关,受关令尹喜之托,著《道德经》五千言。《道德经》一书,又名《老子》或《道德真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统一与稳定,以及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早在唐代,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自16世纪始,《道德经》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截至目前,可查到的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现今世界上被译成外国文字且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圣经》外即《道德经》。

一把剑——虢国文化

一把剑,即“玉柄铁剑”。该剑出土于虢国国君虢季墓中,出土时,剑身插在精心缝制的牛皮鞘内,剑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它残长34.2厘米,由铁、铜、玉三种材料复合而成,包括剑身、剑柄、剑格、剑首四部分;玉柄之内的铜芯与柳叶状的铁质剑身相连处还镶嵌有绿松石片。这把剑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鉴定为块炼渗透铁,是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早期人工冶铁制品。

从考古发现看,我国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识别出铁与青铜在性能上的差异,熟悉陨铁的热加工和锻造技术。至于人工冶铁,一般认为在春秋、战国早期。北京科技大学的检测结论打破了这一传统看法。玉柄铜芯铁剑的出土将我国人工冶铁史向前推进了至少两个世纪。

1990年、1992年虢国墓地的两次重大发掘,均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虢国墓地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末,市委、市政府投资4000余万元在虢国墓地遗址修建了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馆——虢国博物馆。该馆的建成开放,使虢国文化声名远播。

2000年1月,李家窑遗址即周代虢国都城上阳城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之前尚未发现西周晚期都城的考古学空白,为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虢国这一两周时期的重要方国提供了重要而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西周考古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有明确纪年的断代标尺。

现虢国墓地及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作为郭姓源生地,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郭姓后裔到此祭奠朝拜,寻根问祖。

一条路——崤函古道(商贸文化)

崤函古道,是东京洛阳至西京长安进入古陕州崤山地段道路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崤函古道夏、商、周时期即开辟使用。东汉建安年间,曹操为了西征巴蜀的方便,又进一步扩宽修整了崤函古道,后历代沿用。民国初期弃置。

崤函古道石壕段,位于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东南800米处的金银山麓。路面为石灰岩质,因车轮长期辗轧,在路面上形成了两条较深的车辙印痕。古道残段略呈西北——东南向,夹在两个小山包之间的石板坡上,路面宽度6米至8米,石板坡上的印痕全长230余米,其中有10余米长的辙痕较明显,辙宽1.16米,车辙壕深0.25米至0.32米。硖石乡“车壕村”“石壕村”均因崤函古道而得名。

石壕古道地处崤函古道之腹地,自古及今就是东通洛阳、西达长安的交通要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4000余年车马碾压遗留下的历史痕迹,是深深镌刻在山石之上的历史音符。从杜甫《石壕吏》一诗可知:该道远在唐代即为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无论其历史渊源还是保存现状,都因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历史印痕为世所罕见,加之历史上在此曾发生数次有影响的战争及历史事件,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2007年,崤函古道石壕段,因其最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商贸文化、最具有“丝绸之路”文物本体的代表性,被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一致推荐列入“丝绸之路”申遗名单。三门峡市于2008年成立申遗领导小组。陕州区成立专门申遗机构——陕州区文物局(原陕县文物局)。目前,崤函古道石壕段考古发掘调查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已进行完毕,各相关机构已制订总体规划及保护方案,前期征地、赔付、拆迁工作已经展开。2012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为崤函古道石壕段申遗争取到国家财政补贴500万元,有力推动了“丝绸之路”崤函古道石壕段的申遗进程。该文化遗产地的申遗成功,必将大大提高我市文化遗产的品位和影响力,对三门峡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一群鸟——圣洁的白天鹅(生态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黄河湿地三门峡段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白天鹅都会从西伯利亚飞来越冬,其主要栖息地在陕州故城东南的天鹅湖湿地公园、湖滨区会兴镇王官村以北的浅水湾内及黄河三门峡大坝南北两侧。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一群群幸福吉祥的鸟儿或嬉戏于水中,或栖息于滩涂之上,或翩翩起舞于碧水蓝天之间,引得岸上的人们流连忘返,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三门峡湿地也因此成为国内有名的鸟类拍摄基地,每年引来数以千计的摄影爱好者和数以万计的外地游客。摄影爱好者们拍摄了大量的白天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对宣传三门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白天鹅现象”成为三门峡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近年,市委、市政府投巨资在三门峡水库南岸兴建了黄河白天鹅观赏区,为白天鹅来三门峡越冬创造了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每年到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逐渐增加至数万只。目前,三门峡已成为白天鹅冬季栖息的家园、情有独钟的乐土,而白天鹅也使三门峡成为如诗如画的“天鹅之城”。

崤山巍巍,大河浩荡。我们力图通过“六个一”,将丰富多彩的三门峡地域文化,予以高度概括和提炼,形象、传神地展示三门峡的文化精髓,精准而又全面地反映三门峡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但三门峡文化所具有的丰厚内涵,又和“六个一”相互映衬,互为表里。星辰般璀璨于历史天空的三门峡文化名人,通过寻常百姓心传口授、在乡间里坊中生生不息创新传承的多种非物质文化技艺,如绿叶和花朵,点缀于“六个一”的树干枝杈间,使三门峡文化之树枝繁叶茂、五彩缤纷。(作者为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宁会振)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薛睿倩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