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区:上村古庙宇 牵动村民心

2017-06-19 09:45:33来源:西部晨风 作者:徐小龙

“我们老哥儿几个都是在上村长大的,看了娘娘庙和二郎庙(又名灵山寺)几十年,也敬了几十年。”近日,在湖滨区会兴街道上村,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对记者说,“真不敢想象,如果哪天没了这两处古迹,我们怎么向子孙讲述流传了几百年的上村传说。”

据史料记载,上村原名灵山镇,正是因灵山寺而得名。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上村东北部的二郎庙,一座颇有气势的大殿伫立在庙院北侧,大殿正门上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二郎庙”三个大字。今年72岁的上村村民刘守谦从十几年前就开始负责二郎庙的看护工作。据他介绍,二郎庙历经朝代变迁,曾多次被损毁,又经后人数次修复。由于年代久远,该庙始建时间目前难以考证。在刘守谦的指引下,记者在庙内看到一块深嵌于墙内的石碑,从碑文中可以看出,该碑立于清代咸丰八年。“但二郎庙始建的时间,应该比这个时间早很多。”刘守谦说。据了解,目前,二郎庙是我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村里就会举办一场关于二郎庙文化的大型庙会。当天,不少人也会到二郎庙看看。”刘守谦说。

在上村村民眼中,不仅是二郎庙,村中古老的娘娘庙、上村族系碑和流传数百年的刘娘娘传说,都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宝贝”。据史书记载与调查考证,上村刘娘娘确有其人,她是400多年前明朝第13位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妃子刘昭妃,她的娘家是“河南府陕州上村镇”,也就是如今的上村。“民间有许多关于刘娘娘的传说,后世为了纪念从上村走出的刘娘娘,便修建了这座庙宇。”上村村民刘国升对该村历史颇为熟悉,近年更是致力于保护上村历史文化古迹,在他看来,娘娘庙既是上村的一张文化名片,又是该村历史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娘娘庙是一幢老式砖瓦结构建筑,占地面积不大,据说距离刘娘娘入宫前的旧住处很近。在娘娘庙大门外,记者看到一块嵌于墙内的石碑,石碑为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所立,碑文记载着庙宇由7名山西籍官员、信士施银12两重修,碑文中依稀可见“保雨顺风调”的字样。“由于年代久远,娘娘庙始建于何年,谁也说不清了。”刘国升说。

在上村的东北方向,虢国博物馆西侧,保存有3通明代古碑:一通为1582年所立,上面镌刻着皇帝《制诰》内容;一通是1590年,刘娘娘父亲刘应节为她祖父刘钿所立的“皇明戚里明威将军刘公神道碑”;一通是1597年,3位做官的陕州人为刘娘娘的祖父所立的《大明诰赠锦衣卫指挥佥事刘太公墓表》碑。目前,这3通古碑上刻的字大多还清晰可辨,3通石碑也为研究刘娘娘的身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采访中,上村很多老人都能兴致勃勃地讲述关于刘娘娘的各种传说,有关于刘娘娘出嫁路上因各种巧合,使得沿路“会兴”“磁钟”“张茅”因其得名的传说;也有代代上村人口口相传的“生在凤凰台,长在卧龙岗……”的民谣。提起刘娘娘,上村人似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我们一直努力更好地保护二郎庙、娘娘庙及上村族系碑。自2014年上村开始拆迁改造后,早日将它们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就成了村民心中日益强烈的愿望。”刘国升说。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有许多上村村民与刘国升的想法一样,既憧憬着拆迁改造后的上村整体环境有大幅度提升,又希望村中的古迹能得以更好的保护。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