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文化与北阳平遗址

2017-06-16 09:00:36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北阳平遗址全貌

西坡出土器物 资料图

西坡发掘鸟瞰图 资料图

认识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遗址距今6000年至4000年,遗址内涵分为二期,是重要的史前古文化遗址。该遗址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底沟文化的发现,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起来,用考古事实宣告了“中华文化西来说”的终结,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序和源远流长。

2016年3月,三门峡市召开了庙底沟遗址公园建设专家研讨会,国家及省、市文物考古界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济济一堂,共话庙底沟遗址公园建设。会议在充分肯定了庙底沟遗址的重要考古价值及历史价值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对该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把其作为传承历史、延续城市文脉、打造休闲文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了解北阳平遗址

北阳平遗址位于灵宝市铸鼎原及其周围,西为阳平河,东为沙河,在两河流域之间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北阳平、西坡、东常等30余处仰韶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数量最多、遗址等级最全、文化年代最集中的聚落遗址群。2001年6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该遗址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资助的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其中的西坡遗址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

从1956年开始,考古专家先后在铸鼎原及其周围组织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和考古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本查清了遗址的数量以及分布状况,并考证了之间的年代关系,普遍认为北阳平遗址主要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距今5500年至4500年之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灵宝文物考古工作者共同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铸鼎原及其周围先后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发现了占地516平方米和240平方米的特大房址,发现了公益设施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群、大型人工壕沟等,并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编织物以及成套的生活器具,基本弄清了仰韶时期聚落的区划布局,填补了国内外多项史前文明研究的空白,被国内外考古界誉为“仰韶文化灵宝现象”,为仰韶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为黄帝文化研究提供了佐证,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弥补。

近年,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先后在郑州、三门峡及灵宝召开了7次较大规模的研讨会、论证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三门峡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此作了重点报道。安志敏、王巍、严文明、张忠培、谢辰生、陈同滨、陈星灿、李新伟、周昆叔等大批国内顶级史前研究专家学者一次又一次地来到铸鼎原进行考古调研,日本、英国、瑞典等国也纷纷派出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使铸鼎原一度成为国内外文物调查、研究和考古发掘的热点地区。

对于仰韶文化的研究,国家和地方文物部门精心组织,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多个研究课题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考证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西坡遗址是仰韶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专家认为,黄帝“往来迁徙无常处”,在国内建有多处都城,而铸鼎原聚落遗址是黄帝时期建造的最后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都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考古发掘报告中写道:“铸鼎原聚落遗址群是仰韶时期中原地区的中心聚落,也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的影响北过长城,南达长江,在史前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西坡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最佳切入点。2004年夏季,国家在制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方案时,在全国范围内众多古文化遗址中选定了河南郑州大师姑遗址、灵宝西坡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及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等6处遗址为第一阶段重点发掘和研究的中心性遗址。

该项工程启动后,专家在考古发掘和调查研究中发现,其他5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夏、商时代的遗迹遗物,它们年代先后衔接,大致涵盖了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历史信息,距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源头相去甚远,唯独铸鼎原聚落遗址群内的西坡遗址属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5500年至4500年,是唯一能够和中华文明的源头相衔接的遗址,也是综合显示社会复杂化、阶级、国家和人类文明萌芽等诸多因素最早的一个遗址,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史起源的确切年代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因此,它产生的影响力是目前任何同时期的古遗址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

——西坡遗址是黄帝文化的一个重要研究地。铸鼎原上与黄帝这一时期有关的古地名很多,民间传说也很多,大多集中反映了三皇五帝的历史活动,有力地印证了史书记载的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有关黄帝时期的神话传说,如黄帝铸鼎、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古地名方面,有荆山、首山、夸父山、夸父墓、轩辕台、蚩尤山、鼎湖、炉底、桑园、龙须沟、太阳沟以及周围的三圣村、五帝村、稠桑村等,每一个延续至今的古地名都述说着一个神奇的历史故事,记载着三皇五帝的一段经历,对于探索中国史前黄帝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化形成的风俗

2002年秋天,一个惊人的消息在灵宝铸鼎原地区的西坡村传开了,考古队在村东的苹果园里找到了老祖先轩辕黄帝的宫殿,西坡就是黄帝时代的京城。

铸鼎原在历史上一直叫荆山黄帝陵,20世纪80年代,为和陕西桥山的黄帝陵有所区别才更名为荆山黄帝铸鼎原。相传,农历二月初九是黄帝诞辰,农历九月初九是黄帝升天的日子。每逢这两个重要的日子,铸鼎原周围的群众都会来到这里的始祖殿烧香拜祭。当地人说,这个风俗是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了。

不仅是村民们感兴趣,灵宝当地的文物工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铸鼎原周围进行文物普查,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物。随着考古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坚信这里就是远古时期华夏先祖轩辕黄帝建功立业、铸鼎铭功的地方,自己的家乡就是轩辕黄帝的都城。

两大文化的年代

根据考古学惯例,通常把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称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即庙底沟二期文化。

在铸鼎原及其周围所涉及的33处古文化遗址中,庙底沟二期文化类型遗址主要有阳平寨遗址、桑园五坡寨遗址、麻沟遗址、乔营遗址等。这些遗址面积大多在100万平方米之内,文化堆积较为丰厚,目前保存状况较好,也是目前研究庙底沟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认为,处在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的确是当时势力最强大的史前文化。庙底沟文化以弧边三角形为特征的花瓣图案彩陶,不仅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地区,而且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都有发现;它的影响向西远抵青海,西南则深入川西北,向北越过河套,东南则进入苏北,范围之大,差不多遍及半个中国,是任何中国史前文化所不及的。

全国著名文物专家许顺湛在实地考察了铸鼎原之后说:“铸鼎原按文献记载是属于黄帝铸鼎原,与黄帝是有关系的。根据考古材料和文献结合起来考虑,我大体定位黄帝时代就是公元前2900年到公元前4000年,也就是距今5000年至6000年之间。庙底沟时期的仰韶文化在时间上跟黄帝时代是相对应的。我认为,庙底沟时期的仰韶文化就是黄帝文化,这是一个基本观点。”他由此推断,黄帝部落的族庙和祭坛应该就设在铸鼎原上,黄帝后期的都城可能就在铸鼎原周围。

由此可见,庙底沟类型其实已经横跨了仰韶文化的中期和晚期,也称之为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在北阳平遗址经历数次深度发掘之后,考古人员从出土的玉钺、玉环、陶罐、陶盆等一件件器物中,敏锐地找到了探源中华文明的“钥匙”,从而找到了印证中原地区古代文明连续性的强有力证据。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原地区特别是灵宝铸鼎原地区应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