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灿烂文化与独特气韵

2017-06-05 10:36:06来源:三门峡日报

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在三门峡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数千年历史留下的深深印迹如斑斓星辰,璀璨地闪烁在时间的长河中:大禹治水斧劈三门的传说令人神往,“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典故令人沉思,“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秦赵会盟”……一个个典故,一处处遗迹,无不彰显着崤函大地的灿烂文化与独特气韵。

仰韶遗址

仰韶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9公里的仰韶村。1921年在遗址区发现画有红黑色花纹的彩陶和磨光石器。考古界认定,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五六千年。遗址三面临水,北靠大山,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骨锥、骨针以及钵、盆、碗、罐等陶器,器物表面大都施有彩绘图案。这些彩绘成为判别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1961年国务院公布仰韶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为人们揭示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主流文化的面貌。

庙底沟遗址

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区西南青龙涧河南岸、韩庄村以北、连接新老城区的一片土地下,面积约36.2万平方米,距今6000年至4000年,是重要史前古文化遗址。它的发现,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起来,用考古事实宣告了“中华文化西来说”的终结。1963年6月,该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公园暨庙底沟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建中。

大禹治水

曾经的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中最险要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三道峡谷,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被称为“神门”“鬼门”“人门”。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而人门则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时过境迁,“三门天险”已不复存在,但大禹治水的故事却在三门峡地区流传开来。在卢氏县东15公里的范里镇山河口,至今还流传着大禹导洛的故事,《卢氏县志》记载:大禹导洛至此,手迹石盆石灶犹存。在山河口的崖壁上,至今仍有传说为大禹手迹的“古雒”二字,另外还有不少后人为纪念大禹而留下的题记,山崖下旧时建有“禹王庙”,后因修桥被拆。

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遗迹位于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距三门峡市36公里,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洛阳、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

春秋时期著名的秦晋之战在此鏖兵,唐代诗人杜甫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写下了著名诗篇《石壕吏》。

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遗产。

虢国墓地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面的上村岭,是周代诸侯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整个墓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类贵族墓234座,车马坑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等。

周初封文王之弟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东虢在今河南荥阳,春秋初年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西周末年迁至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留下了“唇亡齿寒”的千古遗训。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雄关函谷

“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函谷关,始建于西周,鼎盛于秦汉,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又是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既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也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交汇地。在函谷关,至今仍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传说和故事。

被誉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的函谷关如今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它的主要景点有太初宫、瞻紫楼、鸡鸣台、碑林、关楼、函关古道等,漫步这座千年雄关,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秦赵会盟台

古秦赵会盟台位于渑池县城西南1公里处,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秦昭襄王时,秦国三次发兵攻赵,赵国失利而不屈服。秦为征服赵,又开始政治与外交上的斗争。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秦王与赵王会饮时,胁迫赵王鼓瑟,故意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难堪。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也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便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会盟高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赵会盟台饱经沧桑,历代不断予以修葺、重建。现存的会盟台是1985年当地政府原存遗迹上重新修建的,“盟台夕照”是渑池古八景之首。

空相寺

空相寺位于距三门峡市区东50多公里的陕州区西李村乡,古称定林寺,又叫达摩塔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公元526年,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创立中国禅宗,被后人尊为“禅宗初祖”。公元535年,达摩又来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弘扬佛法,次年在此圆寂。公元538年,空相寺内建起了达摩灵塔、达摩殿和达摩造像碑。

公元772年,唐代大将军郭子仪启奏皇帝,将定林寺(当时也叫达摩塔院)改名为空相寺。寺院鼎盛时期规模宏大,香火极盛,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一同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

2001年,只剩下“三碑一塔”的空相寺开始恢复重建。如今,空相寺已成为参禅悟道、传播佛教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场所,人气和名气与日俱增。

宝轮寺塔

位于三门峡市区陕州公园内的宝轮寺塔,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始为唐代僧人道秀所建,公元1177年由僧人智秀重建。由于年代久远,寺已全毁,唯塔独存。因在塔旁拍掌或敲击石块会有“呱呱”的蛤蟆式回音,所以宝轮寺塔又称“蛤蟆塔”。

该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普救寺的莺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同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但它是四大回音建筑中历史最悠久的。2001年,宝轮寺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