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腿 出致富路——记卢氏县瓦窑沟乡观沟村杨树春

2017-05-25 09:30:04来源:三门峡日报 作者:张茜

杨树春在翻看自己培育的香菇 张茜 摄

在山清水秀的卢氏县,58岁的贫困户“老杨”是个名人。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提起他,个个都竖起大拇指称赞。

4月18日,记者在卢氏县瓦窑沟乡观沟村河西组见到了老杨,他正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车,从乡里风尘仆仆地采购回来。听闻记者来采访,他连忙架起双拐,热情地招呼大家回屋,随后便聊起了自己这些年在脱贫致富路上的经历。

“老杨”名叫杨树春,生于1959年。他自幼勤奋好学,但由于身处深山,家庭贫困,高中读了7个月便被迫辍学,随后开始外出打工。直到1988年,29岁的杨树春才娶妻成家。1992年,他在鹤壁一家煤矿工作时,被机器挤断了左腿。

然而杨树春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倒,而是凭着过人的毅力,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奋斗之路。

当年,回到卢氏的杨树春一度不知所措,非常消沉。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全家人都指望着他生活,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重新站起来,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凭借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他开始拄起双拐练习走路,渐渐地,他还熟练掌握了一切家务:挑水、做饭、锄地,麻利的身手连正常人也有所不及。

1995年,杨树春的儿子出生。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开始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当年,我起早贪黑,奔走几十里地学习种植技术。我还买来不少书,自己琢磨,闲的时候也要打开电视看看相关的农业新闻。”他“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地,竟能自行培育菌种,还当起了附近菌农的技术指导员。2015年,他开始卖菌种,一季下来就收入了6000多元。2016年,杨树春种了6000多袋香菇,目前一共赚了1万多元钱。

“香菇价格不稳定,单靠种香菇也不行,我就听从驻村工作队的意见,发展养猪业。”2016年5月,杨树春买来5头猪开始圈养。由于自家院子里是香菇大棚,没有地方建猪圈,他就借用邻居家的空闲猪圈。虽然猪圈离自己家有近百米的距离,但他坚持按时熬制猪食,精心喂养。他还拄着双拐到800米外的水井挑水,每天最少得来回5趟。

今年年初,他又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在离家半里地远的地方,建造一座养猪场。按照他的计划,这个300平方米的养猪场建成后,一共有18个猪圈,如果第一批先养20头母猪,每头母猪一年繁殖2窝,1窝10只小猪,按照1只400块钱的价格,这些猪崽可以卖8000元钱,再刨去每只母猪的养殖费3000元钱,那么一头母猪可以净赚5000元钱。一年后,他至少能赚10万元钱,脱贫没问题。

面对脱贫致富的艰难道路,杨树春不等不靠,自己想了很多办法。除了种香菇、养猪,他还种了3亩地,种植玉米、核桃、花生。这几亩土地的收益,正好可以解决他家日常生活问题。他常说:“现在政策好,不能再等了,光等着政府来扶,咋能真正致富?所以我明白,自己挣钱才是正路。”

日子在杨树春的辛勤努力下,正大步向前迈进。2016年12月,他的儿子结婚了。“我儿媳是云南人,他俩是在外打工认识的,自由恋爱。”杨树春笑呵呵地说,儿媳为人善良,手脚勤快,在家做饭、洗衣,承包所有家务,从不抱怨一句。逢年过节,还常给他们老两口添置新衣新鞋。“儿子娶到这么好的媳妇,是我们一家的福气。”他说,今后,他们一家四口会齐心协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干,日子肯定越过越精彩。

近年来,杨树春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10多家媒体报道后,他成为远近贫困群众学习的先进典型,极大激发了全县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这么大年龄了,我居然成了县里的‘名人’,走在街上,常有陌生人亲切地喊我‘老杨’,跟我打招呼。不过,咱始终得记得自己是个老百姓,不能因为一点点成绩而骄傲自满,是国家和政府帮助咱致富,咱也要争口气,带着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干,争取早日脱贫致富。”采访结束时,杨树春信心满满地说道。(张茜)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薛睿倩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