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生物学》此前规定,论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荐评审这篇论文的审稿人。此举本是为了让细分领域的研究能有对口的学者进行评审,但这也让造假者有机可趁。造假者或是提供伪专家名单,或是提供真专家的假邮箱。如果期刊选择他们作为审稿人,会得到一份热情洋溢的正面评议回执,从而“助推”论文发表。
但施普林格集团的发言人还表示,尚不清楚论文作者是否知道“第三方”机构捏造审稿人。
据《科学》杂志报道,至少在一篇被撤论文中,论文作者表示他们既没有雇用“第三方”机构,也没有自己推荐假冒的审稿人。这意味着,可能是期刊的编辑邀请了假冒的审稿人来进行评审。《科学》杂志称,一位施普林格发言人说,这是有可能的,因为编辑会把假冒审稿人的联系方式存进数据库,他们会在之后对撤稿声明的更新中明确这一问题。
部分被写在编委名单里的学者称,和期刊没有关联
据施普林格集团官网对期刊编辑委员会(Editorial Boards)的解释称,编委通常由一些领域内的著名学者组成,类似于期刊的“代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本期刊的质量。编委的工作之一有参与同行评议,帮助确认审稿人,为论文提供第二意见(比如审稿人是否有利益冲突)。
令人感到蹊跷的是,不管是《肿瘤生物学》更换出版商前还是后,编委名单上的4位学者对《科学》杂志表示,和《肿瘤生物学》没有过联系或是在很多年前已不再担任编委。
比如,德国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原主席、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Harald zur Hausen说他都不知道自己在《肿瘤生物学》公开的编委名单中。在他的记忆中,他没有审过一篇来自《肿瘤生物学》的论文;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Isaiah Fidler对《科学》杂志说,他和期刊“没有关系”,并已经通知《肿瘤生物学》的主编“立刻”删去他在编委名单中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