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卖假药暴富买车又买房 虚假保健品常用套路有哪些?

2017-05-09 08:46:54来源:综合华商报等

犯罪嫌疑人方某是一名90后女子,经查,从2014年起,方某就在淘宝上开设四个店铺,但均因售假被淘宝平台处理。但她并未死心,而走上了一条“邪路”,方某将店铺销售的宝贝图文均进行了伪装,用“邮费专拍”、“老客户专拍”等词语进行描述,将吸引来的客户引流至微信等平台上交易。客流越来越多后,方某甚至自己租赁门面开设物流快递点,自行发货。2015年6月起,嫌疑人张某(化名)开始从方某处进货,加上自己非法经营的药品,加价销售至下线。

昨日,专案组民警介绍说,这些假货的成本仅几元一盒,到终端药店售出时已经达到了数百元一盒。短短的一年多,方某就用这种方式发家致富,购房购车。目前,方某、张某均已被刑拘。

什么是保健品?

保健品不是普通食品,也不是药物,是对人体有某种或者多种特定功能的食品,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切记,不要把保健品当成药品且相信它能治病。

如何选购保健品:

1、选择到有《卫生许可证》及营业执照的固定场所购买。如超市,药店以及商场等地方,购买后要妥善保管好发票,以便在发生纠纷是能维护权益。

2、买前应该关注应标注的产品标识,确保正规

查看包装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功能、适宜人群、功效成分、包装规格、用法用量、有效期等应该标注清楚的内容。

3、保健品不该标注的内容有:

(1)宣称产品为祖传秘方;(2)标着“无效退款”等字样;(3)写有“安全”、“无毒副作用”、“无依赖”等承诺;(4)含有最新技术、最高科学、最先进制法等绝对化用语和表述;(6)标出有效率、治愈率、评比、获奖等综合评价内容;(7)直接或间接怂恿任意过量使用保健食品;(8)利用或编造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或以专家、医务人员和消费者名义为产品功效作证明。

阅读全文
    相关标签:
阅读(0) 编辑:ET005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