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五项投资,巴菲特的总投入是551.31亿美元,到2016年底的市值总计为1044.72亿美元,回报率达到89.5%。
对于所投资的企业,巴菲特的一个选择办法是,投资自己了解的公司。传统的美国品牌,如可口可乐、DQ,就曾靠着好味道赢得了巴菲特的青睐,一份8盎司的可口可乐公司产品,每天每卖出一份,巴菲特就能多赚1美分。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除了可口可乐,在巴菲特的故乡奥马哈,随处可见巴菲特的投资印记。比如第九大投资公司Phillips 66,是一家能源企业,在奥马哈的街头就有Phillips 66的加油站。此外,美国合众银行和富国银行也在奥马哈有设点。而当地的一家家具店,内布拉斯加州家具市场,也有巴菲特的投资,这家店在2016年股东大会的当周,收获了4550万美元的销售额。
另一种判断的依据是“护城河”,大概可以理解为公司的竞争壁垒,比如,有知名的品牌、独家的技术、足够低的成本或足够强大的实力,就相当于护城河越深,那么这家公司就越容易在同类公司中赢得竞争、生存下来。这与“价值投资”所强调的买优质公司而非便宜公司的理念如出一辙。
其实,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在他投资生涯的早期,巴菲特信奉的是“烟屁股”投资法则,即选择一家便宜的公司,质量无所谓好坏,就好像吸掉香烟屁股的最后一口那样,吸取公司的最后一点价值。
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
1962年,巴菲特第一次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当时,这家公司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他的想法是,在企业倒闭关厂时,会释放一定资本金,这时会有人回购股票,在这时候卖掉手中的股票就可以获利。不过,在与公司管理层交流过后,巴菲特被当时的高层背后“捅了一刀”,公布的投标价格比巴菲特的预期价格要低,这让他感觉被骗,非常生气,于是开始大量买进公司的股票,并在之后成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控股股东,伯克希尔·哈撒韦也摒弃了原有的业务,转而发展成了一家的多元化控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