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群众艺术馆:精彩纷呈的百姓文化殿堂

2017-04-28 09:51:09来源:西部晨风 作者:宋贵平

群众艺术馆肩负着组织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文艺培训、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职责,是一个城市及地区的社会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心、培训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957年市文化馆旧址,既现在的会兴村文化服务中心

1957年,随着三门峡市的诞生,三门峡第一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三门峡市文化馆同年成立。1986年,三门峡市在原文化馆的基础上,建立了三门峡市群众艺术馆。

斗转星移,历经几十年发展变迁,市群众艺术馆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惠民等方面成绩有目共睹,已经成为学习、传播、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

曲折的发展历程

据《三门峡市文化志》记载,市群艺馆的前身是三门峡市文化馆。该馆最初的办公地点设在会兴镇原工人俱乐部内,人员配置为副馆长1人、工作人员3人。1958年,市文化馆搬迁至位于市区的曲艺厅,工作人员增至7人,开展的业务工作有图书借阅、报刊阅览、有线广播,为来访的国内外宾客、驻三门峡的苏联专家举办舞会等,设活动(展览)厅、阅览室、图书外借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群艺馆的办公场地

1959年,三门峡市和陕县合并,陕县文化馆和市文化馆合并,工作人员增至11人。1961年,县市分置,文化馆随之分家。1962年,市文化馆配置文学创作、美术摄影专职干部,组建“三门峡市业余文工团”。1964年,市文化馆设立文艺组、宣传组,原图书组分出为图书馆。1970年,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站、工代会以及工人文化宫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8年,宣传站撤销,恢复原单位建制。1983年,市文化馆与市广播站在建设路中段合建办公楼一座,同年10月迁入办公。

1986年4月,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市后,原市文化馆一分为二,新组建了市群艺馆和湖滨区文化馆,办公还在建设路中段原文化馆处。有副馆长2人,工作人员16人,馆内设群众文化部、音乐舞蹈部、美术摄影部、办公室和财务室。

2002年10月,市群艺馆搬迁到崤山西路40号,有了独立的馆所。据介绍,市群艺馆现有馆舍面积1500平方米,设有综合部、培训部、活动部、调研部、美术部、音乐创作部、非遗办7个业务部室;免费开放活动场所5个,培训教室2个、展厅1个、多功能厅1个、老年干部大学活动中心1个。

曾参与1986年市群艺馆组建的三门峡市文化局原局长王双全满怀感慨地说:“几十年来,市群艺馆历经曲折,但越来越好,成为三门峡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它的发展也是城市进步的象征和缩影。”

文化活动受欢迎

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市群艺馆的功能之一。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成立的市文化馆其主要工作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近日,记者在湖滨区会兴街道会兴村探寻60年前三门峡市文化馆的旧址,该村年过八旬的村民张小牛、冯志英回忆,原文化馆所在的工人俱乐部每月都有文化活动,“主要就是为群众放映幻灯片、电影,演地方戏。当年,印象最深的是在里边看过电影《白毛女》和眉户戏《梁秋燕》。”曾经在会兴棉纺厂工作过的83岁退休职工刘先生说,上世纪60年代,他曾经参加过市文化馆组织的美术培训班,“当时是免费的,培训内容有美术字、黑板报技法等,学习结束回到单位,就帮单位办板报、写标语,学以致用。”现年63岁的退休美术教师杨学洲说,他因上世纪70年代参加了市文化馆组织的美术培训,学到了素描、速写的绘画基本技法,于是在1977年的全国高考中加试了美术,后来被洛阳师专美术专业录取,“感谢当年文化馆举办的美术班,使我受益终身!”

据相关资料,自从1986年市文化馆改建为市群艺馆后,到2002年搬迁到新馆之前,该馆在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组织美术、书法、摄影、工艺、民俗等展览活动80余次,开设舞蹈、绘画、健美操等培训班40余期,受培训群众3000余人次。仅1987年4月至1990年7月,该馆先后举办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绘画、工艺、健美操、国标交谊舞等培训班12期,参加学习的有1750余人次。1987年10月,美国费城艺术学院教授叶蕾蕾在该馆做了《美国当代民间美术》专题讲座;1989年4月举办了人体艺术展览;1989年10月举办建国40年文化成果展览,展出版面74块,图片600余幅……同时,每年负责向省和国家级的展览活动选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辅导、组织代表队参加省里及全国举办的各项比赛,并多次获奖。

近年,市群艺馆立足群众文化工作实际,从培养管理人才、业务队伍和文艺骨干入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举办了各种艺术培训,发挥了群艺馆龙头作用。主要举办的活动项目有:文化馆(站)业务干部培训、广场舞蹈培训、“教你一招”群众文艺活动基层文艺骨干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及各类少儿艺术培训等。自2012年起,馆内每年暑假免费举办少儿艺术培训,开设课程包括音乐、舞蹈、美术、书法、钢琴、吉他等多种门类,培训学员2000余人,使孩子们得到艺术上的启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馆内声乐舞蹈厅及多功能厅常年向群众艺术团队免费开放,并对其进行公益辅导培训,红叶合唱团、三门峡市模特队、老年大学书画班等群众艺术团队定期在馆内开展排练和教学活动。

老年大学书画班78岁学员马先生说:“群艺馆免费向我们提供场所和设施,使我们老年人有了学习、休闲的优雅去处,非常感谢。”曾在市群艺馆担任过16年馆长的贠更厚回忆道:“我们曾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王之武、邵玉铮等来我市作学术讲座,也经常组织书画家深入乡村采风、写生,赴外地参观、学习,为我市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非遗保护成效显著

2005年4月,群艺馆又成立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负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以及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普查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受理、民间文化遗产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等。

非遗普查收获颇丰。自2009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投入人力4002人,完成普查村落1362个,收集登记非遗作品、实物2444件,拍摄照片9994张,录音93.6小时,录像109.3小时,编纂文字资料147卷(册)计634万字,收集非遗线索116475条,确立县级项目7218个、市级项目1055个,并编撰了市、县、乡三级普查成果汇编,制作了详细的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清楚展现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被省文化厅树为典型并在全省推广。我市的土布印花技艺和夜社火两个项目,还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

非遗申报亮点纷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方面,目前我市共被列入国家级项目4个(陕县地坑院营造技艺、卢氏剪纸、灵宝剪纸、老子传说)、省级项目33个、市级项目87个,被命名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32人、市级267人。全市六个县、市(区)已公布县级名录398项,命名代表性传承人341人;在传统村落申报工作方面,我市的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灵宝市朱阳镇朱阳村等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湖滨区会兴街道会兴村、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等29个村落被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自2012年,我省启动实施“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以来,我市历时两年采取深入基层指导排练、到当地演出现场录像、走访代表性传承人等方式,完成了扬高戏、皮影戏、木偶戏等稀有剧种的调查,完成了剧本和乐谱的搜集整理、剧目复排、记录拍摄等工作。

2015年,实施“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以来,我市以实现“六个一”为标准,建立了一批完善的档案,编辑了一批图书,拍摄记录了一批项目和传承人,征集了一批实物和作品,建成了一批展示馆,培养了一批传统美术人才。截止2016年11月,全面完成了三门峡市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作。除参加国家、省级培训外,还举办了各类传承人培训班共计21期共538人。

编纂出版非遗抢救保护成果书籍。近年来,主要编纂出版了《三门峡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卷、谚语卷、歌谣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卢氏卷、灵宝卷、陕县卷、渑池卷、义马卷)《中国民间剪纸全书豫西卷》《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地坑窑院)河南陕县》等一大批书籍。52万余字的图书《记忆中原--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汇编·三门峡卷》编撰任务已完成,交省文化厅审核定稿。39万余字的图书《三门峡民间文化》已定稿,待出版。完成了图书《虢国故都三门峡》“非遗概览”部分的内容编撰任务。

文艺演出惠及民生

市群艺馆全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办文化阵地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积极践行文化惠民政策。近年来,该馆勇于创新,充分发动群众,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自2012年起,连续4年举办免费公益文艺演出300余场,参演人员1万余人次,惠及群众20万余人,打造的“星光秀”“平安和谐三门峡”等文化品牌深得群众好评。2016年,三门峡市群艺馆以单位门前广场、湖滨广场为主要平台,每月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了“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黄河文化旅游节”“文化遗产日”“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河南广场舞大赛”“庆八一警民联欢”等十余场大型公益性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在群艺馆展厅、市博物馆展厅举办了三八妇女节书画展、大唐贤相姚崇展、庆七一建党节书画展、迎国庆银海墨韵张升志专场书画展、剪刀上的艺术——三门峡剪纸艺术精品展等大型展览,同时利用人民公园、虢国公园和社区广场等群众文化阵地,参与组织近百场小型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并派馆内教师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公益辅导。各类活动的开展,满足了不同群众的艺术需求,使更多的文艺爱好者能参与并融入到文化大繁荣的环境中,切实享受到免费开放所带来的实惠。

近年,该馆通过积极引导,建立了一批文化志愿者团队,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共建立了激情广场艺术团、湖滨广场艺术团、老干部艺术团、永兴戏院等10个文化志愿者团队,志愿者有500余人。全年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有70%都是文化志愿者团队参与的,并组队参加省级赛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参与意思,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突出体现了群艺馆代表政府组织文化活动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

为了使基层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三门峡市群艺馆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送文化进基层活动。每年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和工地举办多场演出。为了推动了基层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该馆在湖滨区侯桥村、陕县城村、卢氏县黑马村等村落建立了11个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示范基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开发示范基地,并多次派专业人员深入示范点进行辅导、培训、演出等,充分发挥了示范、指导、带动作用。居住在湖滨区湖滨街道黄北社区的蒋先生说:“近年来举办的广场文艺晚会,内容健康向上,节目丰富精彩,我们小区的人都非常喜欢。”“每年的送戏下乡活动为广大村民带来了欢乐和喜庆,还使农民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真是好处多多。”灵宝市阳店镇南河村村民杨启群说。

近年,市群艺馆在国家文化部评估定级中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先后荣获河南省先进文化馆、河南省民间艺术展优秀单位、三门峡市五一劳动奖、三门峡市关爱儿童工作先进集体、三门峡市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以及市级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连续多年被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为年度先进单位。

市群艺馆馆长兰林元表示,今后,市群艺馆将紧紧围绕省、市的战略部署和“打造文化高地”的要求,继续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快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文化服务效能,为三门峡市转型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提升三门峡文化内涵和城市品位作贡献。(记者 宋贵平)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薛睿倩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