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料到,被小米、三星打得奄奄一息的充电宝厂商,能够换个共享经济的马甲焕发生命力,姑且不论产值,投资者倒是很疯狂,没错这就是最近异常火爆的共享充电宝项目。
从滴滴到摩拜、再加上相对稳定的房屋租赁爱彼迎,共享经济摧枯拉朽。这一幕多像前两年火爆的O2O:上门美甲、上门按摩、上门家政……只不过,难以标准化的服务变成了一个个具象的产品。
换个马甲,难道就不是租赁了吗?
实际上,把滴滴跟摩拜做类比,是不公平的,摩拜更像首汽约车、神州专车,而滴滴终究是分享的个人车主的运载力,车是必需品,但初衷是既有运力的分享,只不过由于补贴和竞争的残酷性,滴滴客观上推波助澜了“逐利而来”的专职司机,说到底,滴滴拼车对于共享经济的描述要比快车、专车更贴切。
摩拜和时兴的共享充电宝当然不服气,在共享经济的定义中,滴滴、爱彼迎是一类模式,而生产、租赁一条龙的互联网模式,也是共享经济,毕竟不再讲究消费者的拥有权,而是使用权,这比买卖那种模式高效很多。
确实,逻辑并不能说服任何人,凡是一丁点儿效率优化都值得提倡,最后还得规模效应说话,折算回来“一些成本浪费”谁都不在意,说到底有钱在互联网还是硬道理。不过,有钱还可能砸出来的是泡沫,相比共享单车、共享房屋、共享网约车,共享充电宝解决的痛点比较单薄,就是外出时间的临时充电需求,这一点最终可能还是要靠手机产品的电能优化解决。
但出行、房屋不同,共享打的是地域和社会牌,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车和房,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无限制地承载每个人都有车和房。但充电宝,惟一的解释就是懒惰作怪:用户不肯或者忘记多拿两个充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