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来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而清明节纪念祖先的习俗和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无法找到食物,后来多亏随臣介子推“割股充饥”,救了重耳一命。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但介子推已归隐山林。
后来晋文公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寻之不得,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烧山,逼出介子推。最后大火烧遍,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气候
清明时节,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耕种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上升到12℃以上,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