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一少年科学实验荣获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17-03-23 10:19:53来源:黄河时报 作者:兀越林

2017年3月19日,在第31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由三门峡市渑池县三中郑建军老师辅导学生梁金铭报送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定量实验研究”项目荣获一等奖,并成功入围国家级评选,成为三门峡地区唯一入围的项目。日前,记者对郑建军老师进行了采访,了解项目从立项到实验再到数据收集的全过程。

郑建军、梁金铭师生二人合影

授课时,学生的提问让项目初具雏形

郑建军老师是渑池县三中的化学老师,已有16年的教学经验。2016年10月份的一天,郑老师和往常一样,给某初三班级讲课,讲授的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授课结束后,一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否遵循质量守恒?要如何测量燃烧中消耗氧气的体积?可以用实验进行质量守恒验证吗?”学生的提问,让郑老师眼前一亮。是呀,书本里的知识再怎么传授,也没有让学生自己实验出来得到的结果让人信服。

这名学生,就是该校的初三学生梁金铭,也是第31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据郑老师介绍,梁金铭今年15岁,家住在渑池县城,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平时也非常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子,动手能力也很强。“金铭提出用实验来验证守恒定律的想法很有创新性,我在第一时间就上报给学校领导,校领导非常支持,就将这个项目正式立项,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研究课题之一。由我和梁金铭同学共同承担。”郑老师告诉记者,该项目从2016年11月份开始正式立项,经过大量理论模拟和推断,12月份对项目实验目标、求证过程等有了初步的设想,而剩下的时间,主要就是求证和收集数据。

梁金铭在进行试验   (本版照片由渑池县三中刘发祖提供)

自制仪器、反复实验,三个月始见成绩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所有实验的基本特点。在完成项目预期达到的目的后,郑建军和梁金铭就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求证过程。

然而,初次上手,他们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需要去克服:传统的实验是利用集气瓶收集氧气,并不能直接显示实验过程中氧气体积的变化,从而无法准确收集数据。因此,师徒二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制造出可以反映氧气体积变化的仪器。在不断探索并请教专业人士后,他们如愿以偿地做出了相应的仪器,项目实验终于渐渐步入正轨。

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是相当繁琐枯燥的。由于平时上课时间紧,郑建英和梁金铭只能抽出空闲时间进行实验。每逢周末,学校其他老师和学生都回家休息,他们师生二人就一头扎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观察、实验、分析、计算、统计,反复地重复作业,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反而,随着数据逐渐形成,他们非常兴奋,甚至废寝忘食、忘乎所以地投身到实验中去。

“大概三个多月后,我们才有了一些像样的数据。实验过程中,金铭通过实验产生了许多想法,并主动和我交流。这种学习过程,才是现在学生应该有的。”郑建军说。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传授知识的最佳切入点”

2017年3月19日,从郑州大学传来喜讯,由郑建军、梁金铭师徒二人报送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定量实验研究”项目荣获第31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在获得一等奖的135个项目中,成为入选国家级评选的16个项目之一。

“此项目的设计,是从定量角度研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创新点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氧气的定量收集以及实验的综合化设计。我们利用微型实验仪器把氧气的发生装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氧气体积的测量装置组装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比较精确地测量燃烧中消耗氧气的体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这就是整个实验的主体内容。”郑建军说。

郑建军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入选国家评选的项目,需要在4月上旬提供较准确的实验数据,而梁金铭马上就要参加中招考试,时间紧、任务重。“金铭对这个实验有浓厚的兴趣,我相信他能如期完成各项数据分析统计,在国家评选活动中再创佳绩。”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传授知识的最佳切入点,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体会知识带来的乐趣,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郑建军说。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薛睿倩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