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陕西""山东"竟都源自三门峡

2016-12-18 14:24:26来源:三门峡微事

最近,三门峡市陈列馆对外免费开放。这个陈列馆陈列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一个柱状的石物,这便是早年留下的“周召分陕石”。

提起这个分陕石,不少人肯定想起陕西省的起源,可以说因为三门峡陕塬,才能有陕西。其实了解历史的人知道,陕西、山东名称得来都是因为三门峡。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门峡南部的陕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按照《括地志》等的记载,“陕塬,甘棠西南也,分陕以塬为界。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屯之。”周武王在征讨商纣王,建立西周后不久就去世了。在此背景下,年幼的周成王就依赖周公召公等大臣的辅佐。其中,召公主要管理的就是陕以西,称为陕西。而周公姬旦管理的就是陕以东,称为“陕东”。今天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里现存有一柱形界石,叫做“分陕石柱”,也叫“周召分陕石”。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陕西”最早出现是由于三门峡陕塬这个概念。陕西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届现宋朝。宋朝设置了陕西路。到了元朝时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行省制,陕西行省开始出现。明朝设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朝建立后,又改为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古代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贾谊在《过秦论》中曾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崤函之固”的崤函指的就是崤山和函谷关。

由于地势险要,崤函一带自春秋时代就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最著名的就是崤之战。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防止秦国一家独大,决心趁机偷袭秦军。于是,晋襄公在崤山设下埋伏,在秦军偷袭郑国不成回师之时,晋军在崤山对秦军发起攻击,大获全胜。

由此可见,崤山和函谷关对于秦国的重要战略意义。破关而出,就是一马平川,秦国就可以威胁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诸国。守住了崤山和函谷关,秦国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因此,崤山就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后来人们也习惯以“山东”来指代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域。这个“山东”比今日作为行政区域的山东省的范围要大得多。

秦汉之后,山东一名开始出现广狭二义。广义的山东指崤山以东;狭义的山东逐渐缩小区域,与今山东大体近似。

不过到了唐代,还有人习惯上将山东作为崤山以东地域来看。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诗这样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里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的地方。

金朝开始,从行政区域上明确山东为区域,与今山东大体近。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元朝分置山东东西道,直隶中书省。明朝洪武元年(1368),置山东行中书省,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直到清代,始将山东政区的名称正式定为山东省,此后一直沿袭不变。

三门峡这片地方古称陕州,襟带两京,表里山河,很多时候在决定历史走向上起着关键作用,有人称1000年历史看河南,5000年文明看三门峡,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