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依恋与守望——梁衡三门峡行记

2016-11-27 11:52:11来源:三门峡日报 作者:张朝峰

梁衡先生深情地抚摸古柏   (记者 张朝峰 摄)

阳光柔软了一地绿毯样的麦田,柿子似梅花盛放旷野。站在寻找黛眉周柏的黄土地上,梁衡目光顿然清亮,几度停下了脚步。

“站在这里的感觉真好,就像回到了小时候。”黛眉山沉寂在雾里,看黄的、绿的树叶晕染出如画的山峦和黄土地,梁衡如是感叹。

11月17日至20日,著名学者、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应邀到我市考察采风,被黛眉周柏、唐洼古柏深深吸引。几天来,他走进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刘少奇旧居、仰韶村遗址、三门峡大坝等处,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中挖掘人文古树的创作素材。

行走在文学、新闻与政治之间,梁衡游刃有余、笔耕不辍。他学文,却出人意料地写了一本《数理化通俗演义》,再版20多次;他从事新闻工作,却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等30多篇文章先后60多次入选课本。近年,他又醉心于“人文森林学”研究,是“人文森林学”的首创者、倡导者和推动者。

近乡情更切。出生于黄河对岸山西省临汾市的梁衡,连续三年三次来到三门峡,像回家一样亲切。2014年11月,也是在美丽的冬季,梁衡应邀来到我市,感受三门峡厚重的文化积淀,并对陕州区观音堂镇1500年的七里古槐情有独钟,创作了《死去活来七里槐》一文,发表于《三门峡日报》《中国作家》《中国绿色时报》等报刊,在业界和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了三门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5年,他再次来到三门峡,因为时间匆忙,未能完成采写人文古树的心愿。

用老树讲史,通过树这一活物证,承载厚重的人文特色和历史印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梁衡创作的初衷。目前,他从全国各地撰写的19篇人文古树作品,已有16篇亮相于《树梢上的中国》一书,并即将出版中、英文版。陕西榆林市府谷县田家寨高寒岭上的一棵中华版图柏,因梁衡而得名,已被打造成全国首个AAA级人文森林公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岿然屹立在黄土地上,且听黄河涛吟,黛眉周柏挺立于滚滚红尘任时光飞逝3700多年。渑池县南村乡山底村这棵远近闻名的古柏,虽经历了日军炮弹炸毁的伤痛与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在天地间站出优雅的样子,述说着战争与和平。其树干粗壮需6人合抱,树纹如玉似筋起伏奔腾,撼人心魄,让梁衡为之倾倒。他长长地思索,痴痴地凝望,良久才连连赞叹:“太震撼了!”

古树下,战火的硝烟犹在,百姓祈福平安祥和的细语低回。梁衡在探寻古树史事的同时,也谈论古槐保护与打造景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景,他眼里的这棵古树,枝枝叶叶都在传递着人文历史的幽香,他提笔写下了“黛眉周柏”四个大字。希望这棵闪耀着日月光华的古柏,不久也能在“树梢上的中国”熠熠生辉。

仰韶村遗址周边村舍树木掩映,薰衣草盛开一路芬芳。站在仰韶村遗址的山坡上,梁衡目光稍作停顿,拾阶而下,健步如飞。

“多么神奇,人类文明的曙光就是从这片土地被发现,闪耀着震惊世界的光芒。”5000年,淡去了多少故事,淹没了多少烟云,但仰韶文化璀璨的光辉依然映照在这片黄土地上。

在仰韶博物馆里,那些穿越时空与人类对话的彩陶,犹如遗落在人间开启人类文明宝藏和智慧的钥匙。走进仰韶村遗址,阳光透过玻璃窗映照着裸露的灰土层,丰富而神秘。那些夹杂在土层中的陶片上,镌刻着人类文明的“DNA”,生长在5000多年前的灰土层上的绿叶悠闲地伸展在光里。梁衡久久地注视着、思辨着,仿佛穿越古今与先祖对话。他轻轻触摸深浅不一的层面,郑重地说:“请摄影师给我留个纪念吧,我要亲手触摸这厚重的仰韶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历久不衰与生生不息。”

刘少奇旧居四合院古朴而宁静,这里是梁衡两年来心心念念的地方。在这里,当年刘少奇同志写下并首次在党内宣讲了彪炳史册的政治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如今,一桌一凳、一床一炉仍在,然斯人已去,梁衡边看边沉思,才学渊博的他沉浸在对历史的思辨与讲述中。回眸间,他欣然发现当年在山西省委宣传部工作时宣传部部长刘贯一的名字赫然写在墙上,便感怀当年的情景。他说,要放开思路,扩大眼界,多挖掘历史史料,丰富馆藏内容,吸引更多的人。

与三门峡结下了不解之缘,梁衡便多了一份牵挂。2015年,他从三门峡回到北京后,河北承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记者汪贵因他写了《燕山有棵沧桑树》一文去家中采访。他与汪贵谈起未到刘少奇旧居的遗憾,获悉汪贵珍藏了河北一教师当年发表在《红旗》杂志上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梁衡拜托他送到刘少奇旧居珍藏。今年5月,汪贵亲自前来捐赠,看到汪贵送来的资料,他欣然笑了。

一束夕阳从刘少奇旧居的门楣上铺来一地暖黄。梁衡久久凝望着,写下“战火中的修养”六个字,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从曹端祠“公生明、廉生威”的千古箴言再到赵沟古村的清泉古槐,梁衡对渑池不吝赞美之词,认为仰韶文化遗迹保护得很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希望渑池充分发挥民风淳朴、文化积淀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仰望仰韶,躬耕未来”是学者梁衡睿智与情怀的表达。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贺敬之脍炙人口的《三门峡——梳妆台》磅礴的气势,让梁衡先生几度赞叹不已。记忆中闻名世界的三门峡大坝,曾是他数年前来过的地方。此时,大坝烟波浩渺、清水泱泱,中流砥柱矗立水中。奔走到“一步跨两省”的石碑前,梁衡满含深情地说:“我回家了。”从水晶宫来到张公岛想象梳妆台旧时的样子,当年热火朝天建设这一功迈大禹的工程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郭沫若“鬼斧神工天作险,人工民斧险为夷。三门峡上英雄汉,动地惊天大史诗”的诗句朗朗上口。梁衡一路走来,从大坝的建设历史谈到大坝的影响与意义,兴致盎然。

听说有许多珍禽栖息大坝水中,梁衡高兴地说:“太好了!天鹅湖畔还有那么多圣洁的白天鹅过冬,文化厚重、生态宜居的三门峡,一定会让更多的人爱上这座城市。”

梁衡为树而来。在过去通往三门峡大坝的必经之路上,湖滨区高庙乡位家沟村的唐洼古柏,独立于周围沟壑纵横的土丘之上,被大风吹得剧烈摇摆,一改往日的静美姿态。其树冠巨大,枝壮如龙,拧绕而上,直冲天际的张力与气魄直抵人心。梁衡不顾风急,小跑登高而上,远观近触围绕树身探究数遭,如若无人之境。许久,他才惊叹不已,且连连庆幸没有错过这棵奇树,赞叹它如千手观音般多姿、如黄河巨浪般壮美。1800多年来,笑看无数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的古柏,更是黄河文化、三门峡大坝建设和三门峡沧桑巨变的见证者。梁衡说,希望给它起一个具有人文价值的名字,使其成为三门峡历史的又一活物证和坐标。如今,湖滨区正在将古柏作为景点来修建保护,这使梁衡感到莫大欣慰。

快七十岁的梁衡,再次跨界作画令人意想不到。七里古槐有幸成为他手绘的第一幅人文古树图,赋予文章中,并成为他唯一精心装裱置于家中书案前,成了他时时相思、长长守望的精神“圣地”。梁衡说,七里古槐于他意义非凡,使他更加坚定了如何把一棵树写成一篇文章。来到三门峡,梁衡便念念不忘再去看看七里古槐。暮色里的七里古槐,依旧守望在那里,却独自凋零犹显苍老,令他无限感伤,久久不愿离去。

陕州地坑院是曾勾起梁衡童年记忆的地方。在他眼里,那拱形门洞、精美的剪纸等都浓缩了至纯至美的民间智慧。看到开业后地坑院在全国的巨大影响,梁衡欣喜地不忘时时提醒景区管理者,要为隐者立传,给无名者传名,要在景区给建设地坑院的民间工匠留下姓名。

目光深邃久久地看向远方,对黄土地的深深依恋,对树的长长守望,应该是大家梁衡温暖的人文情怀、睿智的思想表达和执着的精神归宿吧。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