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无人车的6分13秒 未来安全性有望达到人类驾驶员的100倍

2016-11-17 14:47:11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清清

“根据我们的技术成熟曲线,五年之后,感兴趣的消费者就可以买到无人驾驶汽车。”

“启动云骁自检,启动完毕,启动无人驾驶模式。”在无人车安全驾驶员将车开入发车区,并完成数个间隔几秒的“启动”之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乘坐的百度云骁无人驾驶比亚迪·秦,就如一个乖顺的孩子,缓慢滑入乌镇东栅景区东南侧的子夜路主路。

或许是因为正值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前日,子夜路上人流与车流并不多。泛青的天色与微凉的风,更是让这条全长3.16公里的无人车体验路段显得颇为冷清。唯一稍许热闹的是起点处,聚集了二十多个人,其中大部分是身着黑色长衣长裤、外套蓝色背心的无人车工作人员。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乘坐的无人车驰离之前,无论是记者走向车辆还是在车内坐定,不断有“蓝背心”手持单反或手机,在附近为此拍照——仿佛一场无声而壮烈的送行。

毕竟,这是国内无人车首次在开放城市道路上对外“接客”。尽管道路上车流人流并不多,但仍不时有小汽车绝尘而去。谁也不知道,接下来的6分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八只眼睛

当车辆真正开始行驶之后,尽管安全驾驶员还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但方向盘确是自动转向的。平心而论,就乘坐体验本身而言,很难将这辆无人驾驶汽车与普通车区分开来,它不仅行驶平稳,还会平滑地变道、加减速甚至掉头。

车辆内置也与常车基本无异,除了挂在前视镜下方及副驾驶座背后的iPad显示屏。安全驾驶员通过iPad启动传感器安全检测后,再点击确认便可开启自动驾驶模式。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显示屏会实时显示当前车辆所在车道、车速及周边路况等信息。在显示屏上,偶尔跳出米粒大小的小黄框,或斑驳的小绿点,跳动几秒后,便从屏幕上自然消失。

“那些小黄框标识的是无人车四周的车辆,小绿点是行人。”坐在无人车上的讲解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与此同时,在车内乘客看不到的无人车顶,一个铁皮色、约花盆大小的64线激光雷达正在飞速自转,采集周围障碍物信息。事实上,对“小黄框”、“小绿点”的感知,除了得益于这个64线激光雷达之外,还包括车顶左后右侧3个16线激光雷达、车身正前方的1个毫米波雷达、2个高动态范围相机模组及1个车后的定位系统。其中,激光雷达用于自身定位和采集周围障碍物信息,毫米波雷达用于检测前方障碍物,高动态相机模组用于识别红绿灯及交通标志。

“这8个传感装置就如8只‘眼睛’,组成无人车的感知系统。这套感知系统可帮助无人车探知120米范围内的障碍物。”一位百度无人车工程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

一个大脑

除去感知系统之外,无人车最核心的部分是百度汽车大脑,它位于汽车后备箱处,是一个约中等行李箱左右大小的方盒。

据百度方面介绍,百度汽车大脑基于百度高精地图技术和智能感知技术进行智能控制,能根据实时感知到的环境信息、高精地图数据,实现对于路径的最优规划,通过预测车辆、行人的行为和意图,做出合适路况的行车决策。“紧急情况下还会立即制动,从看到到作出反应,只要0.1-0.2秒。”工程师说。

本次体验路段共计两个红绿灯和一个调头路段。在接近第一个红灯时,无人车自动减速并停了下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行驶过程中,该车辆一直处于道路虚线的正中间,速度最高到达52km/h。据了解,目前该无人车与两边虚线的误差控制在厘米级,能以最高60公里的时速行驶。

经过第一个红灯之后,无人车再次开动。这时一辆右侧车辆超车,并入无人车所行驶的车道。由于并入过快,车距较短,无人车自动减速,与前车保持了安全距离——但安全驾驶员帮助无人车按了声喇叭。

“本次在乌镇的18辆无人车共有三款车型,包括奇瑞EQ版、北汽EU260版和比亚迪秦版。其中奇瑞EQ版可以自动鸣笛。比亚迪这一版还未开放鸣笛接口,等开放之后也可以自动鸣笛。”无人车讲解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记者同时了解到,目前无人车的鸣笛场景仅为逆向行驶的车辆或行人。

第二个红绿灯路口也是调头路口。无人车并入调头车道,静静等待调头指示灯变绿。随后,自然地调头,驰向本次体验的终点,自动靠边停下,全程基本没有顿挫感,整个3.16公里的体验用时约6分13秒。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百度无人车顺利地完成了本次行程,但安全驾驶员全程双手虚握方向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类对当前无人车的审慎态度。“今天的无人车上仍有司机,他的每一个干预都是在教无人车应对不同状况的处理方式,这能帮助无人车迅速‘成长’。”百度公司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而在王劲看来,感知系统与汽车大脑支持的无人车,未来安全性有望达到人类驾驶员的100倍。“根据我们的技术成熟曲线,五年之后,感兴趣的消费者就可以买到无人驾驶汽车。”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薛睿倩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