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
一处宅院
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
一段岁月以文明
仁和昌
兰台苑
前世今生
时光洒在1996年
没错,在丽江这座古老的城中,发生无数故事于砖墙之间,但人们似乎是遗忘了很多,模糊了很多,许多往事渐渐空白。如果不是老房子还在,若不是翻新的高墙院落里还有昔日的青砖灰瓦,想必现在的人根本是不知道过去的事。
在大多数文艺青年眼中,丽江是一个专门发生故事的地方,它充满了艳遇色彩。夜深的四方街,醉步嗤笑的年轻男女不知所谓的打破了古城本该的夜深人静,借着酒劲,该吹牛的绝对不会说一句真话,该逞强的一定不会暴露身体里的烂青虫,这仿佛变成了游客,旅行者,外地人对丽江大尺度的挥霍。
许多人都忘了,不论是清醒的还是一夜宿醉,都不该忘记——温柔的阳光,美丽的三角梅,饱和度夸张的蓝天,还有一个完全享受这些的庭院,文艺青年的视觉应该是这样的大研花巷。
丽江,确实是一个擅长于发生故事的地方,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隐藏了无数故事的地方。年轻人喜好新的故事,但在岁月里慢慢经历着一切新旧的人却十分怀念那些被隐藏起来的点点滴滴。一座古城,一间客栈,当人们在古城和客栈里进进出出的时候,有些记忆和片段突然钻出砖墙缝。
走进兰台苑的时候,第一眼,便就识出这是一栋300年历史左右的老宅子。果不其然,客栈的房东是一个年长的老太太,90多岁了,这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经历清末与民国,直至现在这个完全不一样的新时代。当兰台苑还不是兰台苑的时候,餐厅长桌上的一块白色门匾暴露了它的前身——仁和昌。
1996年,兰台苑与仁和昌注定是结上了一段不能分开的缘分。当仁和昌不再是仁和昌的时候,一盆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兰花开始了一段新的故事——时光在这里跨越了16年。
我甚是喜欢兰台苑的两个院子,西院发呆看书晒太阳,东院煮茶夜话看月凉。白天的时候,我还真是喜欢待在西院,二楼凭栏长着许多垂落的青藤,几盆大叶繁茂的植物散发着一股难以说明白的清香,十月的阳光极为温柔,躺在吊椅上,还没翻几页书,就突然睡着了。
可一旦过了傍晚,本是回房休息的时候,我竟又赖在东院不走了。古旧不乏古色的灯光散发出丝丝古意,煮一壶茶,点一根香,夜话闲谈不时望望天上的月,快是十五了,月亮是越来越圆了呢。白天慵懒在阳光里,晚上迷离在月色中,兰台苑似乎是不愿意完全掩藏仁和昌的端庄与温文尔雅,它在符合文艺青年的喜性的同时,又赋予了年长旅客对于文化的追求。
而我,恰好是个怪人,年纪不大,心思却是年长。
从一楼至二楼,来去不知道多少回,一早用完茶点,米粥或米线什么的,就又奔回房去了,若不然就待在院子里,一个人啥也不做,听着歌谣,闭着眼睛,又睡了一觉。
当来到丽江,寻到一处喜好的客栈,还真的是不愿意再去古城里走走了,有些腻,街街巷巷里全是商铺和游客。好在兰台苑是南门的僻静处,古城的味道蔓延开来,即便不在里处的闹腾,却是深处的安然。向来,我是喜好古城小镇老宅子的,尤其是当老宅的房间里还有一张红罗帐的床榻的时候,我可能就有些恨了——恨没能生在清末民初,那个文学张扬,文艺浪漫的年代。
兰台苑的楼上楼下每一间客房,当真是一半小资,一半文青,但一半文青里又有好几间充满了古味。几年前,我还是挺乐意小资的,符合我的年纪和这个时代,旅行的时候,更是要找到那些有小资情调的文艺客房。但现在,我倒喜好听着古老的床发出吱呀的声音,尤其当翻一个身,突然一阵吱呀,仿佛时间因为夜深而回到了过去,因此客房变成了厢房。
这种在江南水乡深刻记忆的感知在丽江兰台苑竟然重演了一遍。但丽江毕竟不是江南,因此兰台苑的格调也绝不是雨巷,它的客房是现代文艺,但它的厢房在古意设计上充分展现了纳西文化。这一点,从梁上就能一眼辨识。
最有意思的还是二楼木梯那一块角落,娟秀的古筝摆放在那里,不论清早还是傍晚,路过的时候,总想坐下来试着拨动几根弦,恐是杂音破坏了东西院落的宁静,又怕指间用力折断了它。也许正是这种妄想又害怕的心理才使得我对兰台苑更加喜欢了。
这种对古宅对客栈的喜欢,还是头一回。回想昔日,我对江南水乡那叫一个喜欢的不能形容,尤其是对西塘,一年去了七次,也不觉得乏,不觉得腻。可从来是没在这镇上遇到过一间能让我留念的老房子,就算是朋友开的客栈,那也难以匹配水乡的情怀。
因此,兰台苑对于我就像是我第一次来丽江,古色,惊艳,有岁月的温柔,也有对现在时代的追寻。
三百年砖瓦
红妆依旧
兰亭与茶苑
绿藤垂落
他们说
丽江为发生故事而惊艳
怎难料
岁月之所以深沉韵美
是有人一直古今往来
丽江与兰台苑,古城和古宅,时光柔软的同时,岁月也变得更为冗长。有些故事,被掩藏,有些故事被遗忘,有些人继续灯红酒绿,夜夜笙歌,有些人依旧城里城外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