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游泳好清爽 三门峡小伙伴要注意这些“游泳病”!

2016-07-31 14:40:24来源:黄河金三角时报

近日气温持续走高

已开启“烧烤模式”

游泳

已成为咱三门峡人,

夏天消暑的不二选择,

尤其是周末高峰时段,

泳池“下饺子”现象比比皆是。

那么

问题来了!

夏天水温高,

水里的各种病菌很容易超标,

公共泳池很容易染上一些疾病。

如红眼病、皮肤病、中耳炎... ...

看到这,

细思极恐~

母亲

真实案例:

孩子游完泳半夜痒得叫起来 或是真菌感染

小江(化名)因为在游泳池游了泳,半夜全身起红疹,奇痒难忍。其父亲怀疑,会不会是游泳池的水质有问题。

据了解,市民江先生和15岁的儿子前一天晚上一起到游泳池游泳,次日凌晨,从孩子的卧室里传来一阵叫声,江先生跑进屋,发现儿子正在挠痒。打开灯仔细查看,孩子全身起了红疹。儿子说全身痒得难忍,只能发疯似地到处乱挠。

江先生连夜带着孩子就医。医生初步诊断,可能是游泳池的消毒剂有问题,孩子过敏,或者是真菌感染。

炎炎夏日游泳虽爽

但需警惕五种“泳池病”

眼部传染病

1

传播途径

夏天里,经游泳池水传染而患“红眼病”较为常见。“红眼病”,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暴发流行的自限性眼部传染性疾病,夏秋季节时容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暴发流行。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并且刺激症状重,多合并结膜下出血。沾染病毒的手、毛巾、水等都可以成为媒介,导致疾病传播。

此外,沙眼也是不容忽视的传染性疾病。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眼部疾病,感染后患者视力会受到影响,严重的可导致失明。该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即眼→眼或眼→手→眼的途径传播。如果池水或其他公共用品被污染,有可能使游泳者感染沙眼。

专家提醒

当眼部有痒感、异物感或灼热感,特别怕光,结膜充血,有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时,应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眼药;同时自觉地与他人保持距离,不去公共游泳池游泳,以免传染给他人又加重病情。

健康人到了公共泳池,应注意不要和他人共用浴品,游泳时要佩戴密封性好的游泳镜;不要用手揉眼睛。游泳后,用清水冲洗一下眼睛,有条件的滴上几滴眼药水,杀死对眼睛有伤害的病原体,缓解或消除游泳引起的结膜充血或其他不适症状。

皮肤传染病

2

传播途径

患有脚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皮肤病的人,在游泳时有可能将疾病传给他人;脓疱疮等细菌感染造成的皮肤脓痂,也很容易在水中播散。疥螨、阴虱等寄生虫一般不会在池水中传播,但容易经共用物品传染。这些疾病一旦不慎感染,比较难治疗,给患者造成许多烦恼。

专家提醒

游泳者在游泳之前应自备毛巾、拖鞋、浴巾等物品。公共游泳池的更衣室通常比较简单,凳子、马桶、储物柜都是共用的,难免沾上细菌,所以在换衣服的时候,尽量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凳子,换下来的衣服也要用干净的袋子装好,特别是内衣最好裹在外衣里面装好。游泳前要淋浴,冲洗掉身上的汗液,以免汗液中大量的尿素污染池水,并经浸脚消毒池进入泳池(经浸脚池消毒能杀灭脚部细菌、真菌等病原体)。进入泳池前要适当活动,不要坐池边的地面,随意坐在上面很容易引起霉菌感染。

游泳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小时,游泳结束后一定要立即洗澡。因为游泳池的水中含氯比较高,对头发、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泳后洗澡,能把身上的氯和黏附的细菌洗掉,保持身体的清洁,并可有效防止皮肤病的感染。

性传播疾病和妇科疾病

3

传播途径

性传播疾病里较常见的是淋病、梅毒和生殖器疣(主要指尖锐湿疣等疣样病损)。生殖器疣的病原体是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经性行为、母婴和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在公共浴室或游泳池共用毛巾、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可能导致感染,但未见在游泳池中经池水感染的报告。淋病奈瑟菌和梅毒螺旋体对干燥、寒冷、热以及常见消毒剂均敏感,因此只要游泳池和池水进行过必要的消毒处理,一般是不必担心会经游泳传播的。

其实相对于池水,公共设施诸如更衣室、凳子、毛巾、泳衣、栏杆等,反而更容易成为各种性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而这些恰恰是容易被忽略的。几乎每个游泳过的人都会在淋浴房冲澡,毛巾等洗浴用品常常胡乱搭在栏杆、水龙头上,这样很容易传染性病,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人更是如此,同时也带来了传染妇科病的隐患。

专家提醒

把洗浴用品放在准备好的袋子里,换下来的衣服不要乱放。毛巾等私人物品除了不能和别人共用之外,也不宜随手搭在栏杆上。游泳之后的泳具和泳衣回家及时清洗晾干,不要和日常衣服放在一起,以免污染。在游泳时,应该尽量少触摸水龙头及门把手,如用手接触过公用设施后要用肥皂清洗,更不要到别人刚刚躺过或坐过、尚未干燥的椅子上休息。

脏水入耳引发炎症

4

传播途径

游泳时耳朵很容易进水,原来有耳屎或者有耳病的人,脏水停留在耳内会使耳屎软化,使耳朵堵塞、流脓等,引发外耳道和中耳炎症,严重的还会引起鼓膜穿孔等。

专家提醒

游泳时最好使用游泳专用耳塞,游泳后应将耳内的水排出来。如果耳朵进水,不要用锐利的东西掏耳朵,以免因刺伤外耳道或鼓膜而引起感染。另外,游泳发生呛水时千万不要使劲擤鼻子,否则咽鼓管扩张,脏东西就会随着咽鼓管进入耳内,引起炎症。

胃肠道疾病

5

传播途径

游泳池水在较高温度下易滋生病菌,人们在游泳时难免会呛水,如果消毒不够,池水灌进嘴里,水中的各种病菌就有诱发肠道传染病的危险。当池水中致病菌数目较多时,吞入池水有可能引起胃肠道疾病,表现为腹泻等症状。

专家提醒

游泳的时候,不应该在泳池中随意吐痰或大小便。游泳后不宜立即进食,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诱使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游泳时戴好鼻夹和耳塞,注意及时换气,避免呛水,游泳后及时清理口鼻。如果游泳后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话,不要耽搁,及时就医。

健康支招

“七看一闻”

选择卫生安全的游泳场所

看证件

查看该场馆是否取得有效卫生许可证。游泳场所应该在明显位置悬挂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其中许可项目为游泳场所。

看检测报告

查看游泳场所的水质检测报告及自检结果公示是否齐全。通过游泳场馆的电子公示牌或文字公示牌,查看当天游泳池的水温、余氯浓度、pH值等指标是否合格(室内游泳池的水温应为22℃—26℃,游泳池水游离性余氯浓度应保持0.3—0.5毫克/升、pH值为6.8—8.5);查看游泳场所是否有近期符合卫生标准的空气和水质合格检测报告。

看检查岗

查看游泳场馆是否设立健康检查岗。游泳场馆工作人员应认真检查每位进入游泳池游泳者的健康情况,若有红眼病、沙眼等传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劝其不要进入游泳池。

看设施

看游泳场所是否按要求设置了符合卫生要求的更衣室、淋浴室、卫生间,以及密闭的垃圾箱及机械通风设施等,室内空气不闷不憋、通风良好。是否安装了强制性淋浴装置和含有较高余氯(可以闻到氯味)的浸脚消毒池。

看人数

游泳场馆一般应保证每人2.5平方米以上的水面,标准游泳池(1250㎡)最多只能容纳500人。游泳池内人员过多,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这种就还是不去了)

看水质

看水质是否清澈,水中有无漂浮物,池底是否有沉淀物等。水质良好的游泳池,水色清澈湛蓝,水中能见度高,一般来说站在泳池边能够看见三到四个泳道外的池底,而且池底无污垢,池水无藻类、虫类生长。

看救生员

泳池水域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的,至少应当配备两名取得中国救生协会救生员注册证的救生员,一般他们都应统一着装。

游泳场所经营者须在游泳池水中投放适量的含氯消毒剂来消毒水质,预防疾病传播。游泳者如果发现水中气味浓烈呛人,则可能添加了过量的氯系消毒剂,易引起皮肤过敏,并刺激呼吸道,最好别下水游泳。

延伸阅读

游泳会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吗?

游泳时会不会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疾病?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此,疾控专家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不会。

据了解,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经体液传播。乙肝病毒(HBV)对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强,一般的消毒方法,比如低温和医用酒精都杀不死它,但含氯的消毒剂以及常见氧化剂可以破坏其传染性。游泳池所用的水至少经过了氯系消毒剂处理,经过这样处理的池水通常已不必担心HBV病毒感染。另外,即使游泳池内还有少量活性HBV,在大量水的稀释下,其经由泳者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的几率也非常低。再退一步说,即便有极其微量的HBV碰巧进入人体,也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消灭(打过疫苗的人就更不必担心了),因此,在游泳中感染HBV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艾滋病病毒(HIV)和丙肝病毒(HCV)比HBV脆弱很多,在体外存活时间更短,且同样对上述消毒剂敏感,所以也无需担心游泳会感染艾滋病和丙肝。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