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苏村乡东里村邵家大院——百年大宅院 悠悠古韵长

2016-04-20 10:52:20来源:黄河金三角时报 作者:马杰

邵家大院的兴起是几代人的努力

现存的邵家大院主要位于邵公碑楼南侧,一字排开的各个院楼依然用残缺的“身躯”展示着这里曾经的风光。

邵公大院的兴起还要从这个故事说起,相传明朝末年,灵宝县马泉村一位青年农民邵永乐,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苏村乡东里村寇姓地主家扛长工,因踏实肯干,赢得地主赏识,最终地主把女儿许配给他。邵永乐另立门户后,因善于经营,邵家慢慢家业壮大、兴旺起来。随后,邵家大兴土木修建了邵家大院。

据资料显示,邵家大院由32座四合院、两条街道、两座梢门、三座神庙、一座碑楼组成,是一个完整的民居群落,总长300余米,上下宽约100米。站在远方望去,森然罗列,瓦蓝一片。

走在现在的邵家大院,已经没有当年人丁兴旺、繁盛富裕的景象,今非昔比的感慨油然而生。邵增泽告诉记者:“当时邵家大户收租都收到了卢氏官道口,帮工的、扛活的人来来往往。大户人家,有一进院、二进院,门房、马房、南北偏房、上房都住得满满的。”在一处相对完整的院落前,邵增泽说,这家现在不住人了,可是后辈人还常常回来看看老宅子,每到清明节,都回来祭奠祖先。

邵家碑楼

坍塌、破败,古建筑逃不过时间的“侵蚀”

据了解,32座四合院中相对完整的只有四五座,走在如今的邵家大院,寂静、坍圮的状况令人唏嘘不已。大院中只留下一些不愿搬走的老人。

50多岁的苏好学独居在一所古院落中。院子里,上房已经没有了踪影,南北厢房稍微翻修勉强能居住,门房处堆积着一些杂物、农具。苏好学告诉记者:“现在老了干不动了,就在这院子里独自生活。自己做饭、洗衣服,年龄越大越觉得离不开这儿。”

从南到北,记者走进一座座院落,在稍微完整的院子里,透过门缝,还可以看到屋子里摆放着些许农具。这些生活的迹象,或许是人们留在这里最后的生气。年近五旬的闫东超六年前还居住在南院东头一所院落中,现在这个院子成了他干农活时的“临时驿站”。院子中的草已经冒出了头,门房处留存着收获后的玉米苞,南北厢房屋檐下还挂着篮子、摆放着农具。“如果有人住,哪儿漏了、哪儿破了都还能修修。地方不住人,损坏得更厉害!”闫东超说。

村民邵增泽在介绍邵家大院历史

村民闫东超准备去干农活,老院子成了驿站

修复工作 任重道远

近200年的风雨冲刷,邵公碑楼的北面被洪水冲出一条10余米宽、5米深的水沟,碑座东北角离水沟仅剩20公分,整座碑楼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在村民寇高登、邵维池、寇学治等人的申请和苏村乡政府、灵宝市文化局的支持下,东里村筹得修复资金。2006年3月,邵公碑楼保护工程动工,夯实了水沟,修砌加固了护坡,增添了围墙,垒砌了门楼。2008年,“村村通”工程从碑楼北边经过,20公分厚的水泥路面把路槽覆盖得严严实实,从此以后,再不必担心洪水冲刷。由于保护及时,邵公碑楼成为邵家大院的标志性建筑,而真正的南院则显得不那么起眼。

碑楼耸立,院落的凋敝却刻骨铭心。就像村民说的,人不住,损坏程度就更严重了。该村村支书邵建高介绍,这个老院子是从十五年前渐渐衰落的。前些年,不少文物贩子来村里收雕花门、石墩,很多村民就想着院子不住了,索性把这些老辈传下来的东西变卖了。这些年,村民搬到塬上村委会所在地居住,邵家大院渐渐人迹罕至,已经没有原来大门大户的样子了。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