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区北营村:穴居古村落华丽转身 留守村民变“两栖农户”

2016-04-19 10:08:48来源:黄河金三角时报 作者:卢仙格

国际古迹遗址日到来,记者带你走进古老地坑院——

穴居古村落华丽转身  留守村民变“两栖农户”

昨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拯救我们的历史村镇”也是该节日所关注的话题。地坑院作为豫西地区重要的文物古迹,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保护。近日,记者来到陕州区北营村,对这个古村落的变化进行详细了解后发现,当地多数百姓已变身“两栖村民”——上班、务农两不误。

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

近百家地道小吃将于“五一”与游客见面

对于陕州区北营村的村民来说,地坑院的变化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当地百姓世代居住的地坑院将于“五一”正式开门迎客。采访当天,原本安静的小村庄,如今正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记者看到,游客中心、文化休闲广场、陕州老街等工程的主体已经竣工,工人们正在做最后的粉刷修饰。分布在地坑院之间的当地农家景观也打造完毕,由磨盘组成的象棋、栽植睡莲的石制水槽、古色古香的牛棚、趴在树上的彩画昆虫,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赏玩。

工程科的任主任告诉记者,由22座地坑院构成的民俗文化园已经基本成形。名为“百味巷”的小吃一条街由陕西一家民俗文化体验园负责运营,此外,三门峡当地一家餐饮企业承接了两家小吃馆,共计85家店铺,可以为游客提供几十种小吃。目前商家已开始装修,保证“五一”前让游客吃到地道的特色美食。此外,“百艺苑”仿古建筑群是陕州区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动态展示区,三门峡当地的捶草印花、澄泥砚制作、陕州扬高戏、陕州剪纸等民俗特色将在“五一”期间和游客见面。

曾经闻声不见人,如今像赶集一样热闹

虽然建设末期的地坑院仍然有机器的轰鸣声,但是很多游客已经提前去“一睹芳容”。在门后闲坐的孙大娘告诉记者:“我们村现在天天像赶集一样热闹。”白女士一家从市区开车去看地坑院,她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也见过地坑院,但经过修缮后的地坑院更具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很有韵味。“我在一些特色民俗园门前看到,扫二维码可以在手机上显现语音解说,这种方式很新奇,十分受年轻人喜欢。另外,我最期待独具特色的小吃街,等正式营业以后,我一定要来这里享受美食。”白女士说。

在放置着纺线车的民俗地坑院门前,游客杨女士告诉记者,她记忆中奶奶总是坐在家中纺线,所以她很想自己亲自体验一下,希望景区能多设置一些体验式观赏项目,“总体感觉建设得很不错。”

废弃家当变成宝,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儿干

没有开发之前,在张汴塬上,每一个自然村都有这样的地坑院,而地坑院在人们的心中是一种比不上砖瓦房的落后民居。现如今,地坑院远近闻名,变成了外来客眼中的“西洋景儿”,当地百姓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据任主任介绍,在景区还未营业之前,当地村民已经有近500人在建筑工地上就业。接受记者采访时,65岁的张辛卯正在景区施工现场干活。他是北营村当地人,已经在工地上干了半年多。张辛卯告诉记者,他们家原来以种地为生,以前居住的地坑院已被征收,现在一家人住在村里新盖的小区里。他们村有900多户人家,有500户左右村民的部分土地被征收,现在很多留在村里的中老年劳动力都在工地干活。“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地坑院能这么出名,以前家里不用的老式水槽、磨盘等物件都变成了宝。如今,我在工地上打零工,不出家门就变成了工人,上班务农两不误,真是太好了。”张辛卯笑着告诉记者。

农户变身生意人,他们说赶上了好时候

记者看到,在村中的小道边上,当地百姓已经支起简易摊位,出售一些土特产品,由农户变成了生意人。在村口,游客正在询问李大娘售卖的白蒿。李大娘告诉记者:“我家位于陡坡处的土地还在,但是现在年龄大了也干不动农活,所以在村口摆个小摊,也算有个事儿干。”

杨春娥(化名)在自己家的地坑院旁边摆小摊卖一些零食。她们一家如今还住在地坑院里,这原汁原味的景象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她还在旁边搭建了一个临时小吃铺,为干活的农民工提供家常饭菜。她告诉记者,平时一天的进账为200元左右,到周末游客多时可以翻一倍。“现在出门打工不容易,在自己家门口做个小生意方便很多。现在我们赶上好时候了,等到景区正式营业,我们村肯定天天都像赶集一样热闹,等景区里的工贸市场建成,我准备租一个摊位,好好干一番。”杨春娥告诉记者。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李园园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