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路——见证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6-03-24 13:19:04来源:三门峡日报

因黄河而生,因大坝而兴。自诞生之时,三门峡就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

这座黄河岸边的美丽城市有一条以“黄河”命名的道路——黄河路,它直观地见证了三门峡与黄河的密切关系。黄河路始建于1956年,1959年竣工,经过多次改造和修缮,如今东起三门峡火车站,西至陕州公园,全长7.85公里。作为三门峡市区的第一条主干道,黄河路不仅担负着重要的交通作用,更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见证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在三门峡的传承与发展。

相传4000多年前,为了疏浚黄河河道,大禹用神斧将阻水的大山劈出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滔滔大河得以东流而去,三门峡因此得名,与黄河的不解之缘也由此展开。

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崤函人民,也在这片土地孕育出独特的黄河文化,其中最熠熠生辉的便是“砥柱精神”。相传大禹治水后,留下镇河神柱名为“砥柱”,每到黄河汛期,河水从上游倾泻而下,在河床中横冲直撞,而这块礁石却能在奔腾翻滚的河水中岿然不动,由此被称为“中流砥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都曾赋诗作词,对“中流砥柱”大加赞美。如今,凡是来三门峡游玩的游客,都要到黄河岸边一睹“中流砥柱”的壮观景象,感受其恢宏的气势。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1957年,为了治理和开发黄河,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无数满怀激情的热血儿女从天南海北赶来,为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建言献策、出力流汗。就在这片土地因大坝而渐渐繁华热闹之时,人们在当时的一片荒野中开辟出了一条大道,负责为修建大坝运送物资和人员。没有任何正式的命名仪式,热爱黄河的人们将它命名为“黄河路”,它也成为三门峡这座新兴移民城市的第一条道路。

依托着黄河路,三门峡市区逐步修建了和平路、建设路、崤山路、六峰路……操着各地口音的人们与当地人共同生活在这里,各种思想碰撞交流,逐渐融汇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三门峡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如今,黄河路两侧树木苍翠,繁花似锦,沿线高楼林立,商场、公园、学校等鳞次栉比,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黄河路是三门峡发展的见证,也是三门峡传承黄河文化的见证。

美丽的风光、丰富的资源、优势的区位、便利的交通、灿烂的历史文化……三门峡人始终铭记黄河赋予自己的荣光,1992年,首届黄河文化旅游节在三门峡隆重举行,一个与黄河息息相关的节会活动由此诞生。20多年来,黄河文化旅游节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级的节庆盛会,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与,其中“横渡母亲河”“黄河大合唱”等对黄河文化深入挖掘的活动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三门峡“黄河明珠”的美名也享誉海内外。

为了保护沿黄生态、弘扬黄河文化,依托黄河沿岸的自然环境,三门峡建设了陕州公园、黄河公园、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近年,三门峡在黄河文化方面做足文章,以叫响“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品牌为重点,加强沿黄景观带建设,正在努力打造一条西起函谷关、东至三门峡大坝的沿黄景观大道,让老百姓充分体验黄河文化的灿烂辉煌。

“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三门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三门峡文史研究者高庙锁认为,三门峡的发展与黄河文化密不可分,当下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努力打造休闲文化城市,更离不开黄河文化。只有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和新时期的城市文化相融合,才能提升三门峡的城市品位和内涵,充分彰显三门峡独特的城市魅力,塑造三门峡城市形象新名片。

黄河路,三门峡传承黄河文化的标志,它代表着这座城市与黄河的深厚情缘,象征着奔腾不息的黄河精神,指引三门峡人奔向美好灿烂的明天。(策划/刘书芳 李博 文/本报记者 张茜)

阅读全文
阅读(0) 编辑:ET005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的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三门峡生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其它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smxtougao@163.com
相关阅读
新闻热图更多 >>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