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名称不仅是一条道路地理位置的载体,更是一个符号,见证着历史,承载着文化。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市区的很多道路名称都见证着三门峡自古以来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迹,同时也承载着三门峡丰富多彩的厚重文化。
我市目前正在主城区着力打造休闲文化城市,为配合这一工作,即日起,本报推出“路,城市的文化符号”系列报道,选取市区崤山路、黄河路、虢国路、甘棠路、陕州大道5条主要道路,为您讲述身边这些道路的故事。
三门峡市区的崤山路,得名于三门峡境内最为重要的山脉——崤山,1986年开建,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全长7178米,宽60米,成为三门峡主城区的主干道和景观大道,也是贯穿三门峡东西方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宽阔平整的路面,高大茂盛的树木,品种繁多的花草,两侧还分布着的多个公园和小广场……外地游客漫步崤山路欣赏美景、享受惬意时,总会好奇地问:这么具有浓郁特色的道路名字有什么历史文化渊源呢?
“城市的路与名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崤山路得名于崤山,与穿行在崤山中间的千年古道——崤函古道有着密切的关系。”三门峡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方志科科长王惠娟说。
说起崤山路,就不能不提及千年崤函古道,它们不仅是名字传承,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更是一脉相承。
崤函古道自古以来就是东到洛阳、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主要在今三门峡境内。该古道蜿蜒240公里,地势险要,道路崎岖,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大通道。唐太宗有诗云:“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这足以证明崤函古道的重要历史地位。
此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崤函古道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内涵,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据史料记载,早在夏商周时期,崤函古道就开始通行,丝绸之路开通后,它又成为其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总之,崤函古道在支撑周、汉、隋、唐等重要王朝对内对外的政治控驭、军事攻防、商贸交易、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发挥过关键性的作用。而崤函古道石壕段,更是崤函古道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处遗迹,它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始修于东汉建安年间,后历代沿用至1922年,现今留存有230米长的灰白岩石遗迹,遗迹上车辙痕迹深重、交错而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走在这处遗迹上,人们总是会不由得联想到公元759年,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从洛阳西行到这里,夜宿石壕村,遇到乡吏抓丁拉夫,写下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石壕吏》……
当然,石壕古道上驼马蹄印叠成的椭圆窝儿,更让人仿佛看到斑驳时光中,一队队牵着驼、马的西域商人,沿着这条险峻蜿蜒的山路,满载着丝绸、纸张等货物,逶迤前行的壮观场景……这就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它带来了文化、经济的高度交流和融合,也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之路上重要驿站——古陕州城的经济社会发展,让古陕州城成为晋、陕、豫三地交界处的重镇,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城。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13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横空出世,其中“一带”指的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三门峡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新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14年6月22日,一个被载入三门峡史册的日子,崤函古道石壕段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唯一一处道路遗存,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成为我市首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至此,我市也拿到了一张与世界对话的名片。
“崤函古道石壕段申遗成功,必将极大地提升三门峡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影响和文化地位,促进三门峡传承、创新、发展崤函文化,推动三门峡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战略中发挥特殊作用。”历史地理学博士、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久昌说。
站在新起点上,如今三门峡抢抓机遇、积极对接、主动融入,一如既往地发挥其独特的政策和区位优势,依托丝绸之路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努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探索具有三门峡特色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崤函古道,见证了千年的辉煌和繁荣,留给三门峡深厚的历史文化影响;如今涅 再生,“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引领三门峡唱响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崤山路,贯穿三门峡城市东西的大动脉,在承载着厚重崤函古道文化的同时,引领三门峡走在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上。